[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新型复合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7101.6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4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丽华;方亚男;肖衡林;刘数华;陶高梁;刘永莉;李文涛;钟楚珩;周鑫隆;徐维生;李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12 | 分类号: | C09K17/12;B09C1/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吴艳姣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重金属 cd 污染 土壤 新型 复合 固化剂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新型复合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成分包括赤泥、高炉矿渣和碱激发剂或者赤泥、粉煤灰和碱激发剂,赤泥与高炉矿渣的混合比为7:3,赤泥与粉煤灰的混合比为1:1。碱性激发剂的NaOH与Na2SiO3的比例为9:1。将待修复土壤破碎筛分得细粒土,将高炉矿渣混合物或粉煤灰混合物与细粒土充分混合,搅拌均匀成细粒土复合物。将碱性激发剂的水溶液均匀喷洒至细粒土复合物中使含水率达到15~20%并充分混匀。将上述混合土壤静置7~28天,可固化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土壤。本发明的固化剂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还可以提高土体承载力,达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新型复合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土壤污染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而重金属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问题。当前不仅要有效的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还需要与国家相关环境治理政策同向而行,因地制宜,探索经济、高效、环保的治理方法。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汞、铅、镉等,在环境污染方面,重金属主要是指汞(水银)、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其主要来源于冶炼、采矿、电镀、农药化肥生产、电池、燃料等行业。大量的重金属扩散排放使得大面积的土体受到污染,调查显示,多个国家的土壤污染状况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指应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固定土壤污染物、将土壤污染物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物质、阻断土壤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途径。理论上可行的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综合修复技术等几大类。
物理修复法:修复效果明显,对于污染程度严重,面积小的土壤修复效果显著,且适应性广。但其对土壤本身的环境扰动很大,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下降。
化学修复法:通过向土壤中加入添加剂,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产生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作用从而改变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比较常见的添加剂有水泥、石灰、粉煤灰、沸石、磷酸钙、磷酸盐、硅酸盐及一些对还原反应有促进作用的有机质等。但是这种修复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生物修复法:利用各种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性,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污染土的毒性得到改善的治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可以现场进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人类直接接触污染物质的机会且无二次污染问题。但是生物修复法存在局限性且周期长,不适当使用反而会使得土壤污染加重。
按修复土壤的位置又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指在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对土壤没有太大扰动。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有效,就地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减毒。无需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较简单。此外,原位修复技术可以对深层次土壤污染进行修复。缺点是控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比较困难。
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修复的过程。异位修复分为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两种,原地处理指发生在原地的对挖掘出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异地处理指将挖掘出的土壤运至另一地点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优点是对处理过程的条件控制较好、与污染物接触较好,容易控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的排放;缺点是在处理之前需要挖土和运输,会影响处理过的土壤的再使用且费用通常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7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