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97625.5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8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利;王幼民;李昕健;李军;张晖;段维维;朱兆哲;龚逸凡;王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B24B9/00;B24B51/00;B24B49/00;B24B41/00;B24B41/06;B24B41/02;B24B4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气动 控制 活塞 多孔 磨削 专机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包括中间底座、第一侧底座、立柱主体和第一气缸,所述中间底座的左侧连接有第一侧底座,且第一侧底座的上方固定有立柱主体,并且立柱主体的上方固定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下方连接有气缸输出轴,且气缸输出轴的下方设置有滑台。该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该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通过磨削专机对工件进行磨削去毛刺加工,采用气动力伺服系统,对磨削头与工件的磨削力进行控制调节,通过最优极点配置,对系统进行状态反馈,求出控制系统的状态反馈矩阵K,使控制系统从现有的较差的系统达到所期望的优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床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磨床市场越来越大,然而,在我国的高端数控磨床市场中,我国的磨床的进口在一半以上,同时,我国的磨床市场以中端磨床为主,国内生产的磨床总体工艺能力要低于进口磨床水平,常用的手工,加工效率低;
随着磨床的不断安装使用,磨床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去除多孔毛刺的专用磨削设备,而传统去毛刺手段单一、去毛刺不彻底且容易形成二次毛刺,还容易划伤其他部位,如手工去毛刺成本高、效率低、加工精度、加工可靠性与稳定性难以保证,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目前市场上缺乏一种去除多孔毛刺的专用磨削设备,而传统去毛刺手段单一、去毛刺不彻底且容易形成二次毛刺,还容易划伤其他部位,如手工去毛刺成本高、效率低、加工精度、加工可靠性与稳定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包括中间底座、第一侧底座、立柱主体和第一气缸,所述中间底座的左侧连接有第一侧底座,且第一侧底座的上方固定有立柱主体,并且立柱主体的上方固定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下方连接有气缸输出轴,且气缸输出轴的下方设置有滑台,所述滑台的右侧连接有滑鞍,且滑鞍的右侧设置有动力箱,并且动力箱的下方设置有多轴箱,所述多轴箱的下端贯穿有竖向磨削头,所述滑台的下端设置有油压缓冲器,所述竖向磨削头的下方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的下方连接有夹具体,并且夹具体的上方设置有平口钳,所述平口钳设置在压力传感器的外侧,所述夹具体的右侧设置有锁紧螺栓,且夹具体的下方连接有旋转台,并且旋转台位于中间底座的上方,所述旋转台的右侧设置有横向磨削头,且横向磨削头的右侧连接有第二气缸,并且第二气缸的下方固定有第二侧底座,所述第二侧底座位于中间底座的右侧,所述夹具体的上方摆放有被加工工件。
优选的,所述多轴箱与动力箱相连接,且动力箱安装在滑鞍上,并且多轴箱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竖向磨削头。
优选的,所述旋转台上接与平口钳相接的夹具体,且夹具体上安装有测量力大小的压力传感器,并且夹具体下端安装在中间底座中的旋转台传动系统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与横向磨削头的底座相连接。
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的其力控制方法,优选的,采用气动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输入目标力,然后通过D/A转换器和功率放大器将信号传递给气动伺服阀,从而控制气动执行机构输出与工件相接触的磨削力,若输出的磨削力经过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发现未达到理想磨削力状态,则反馈元件通过A/D转换器将信号反馈给计算机,在与目标磨削力进行对比后继续通过气动系统改变输出的磨削力。
一种基于气动控制的活塞裙多孔磨削专机的其力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磨削专机及其力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建模,包括建立气缸流量连续性方程、气动伺服阀质量流量方程、气缸力平衡方程等,构成传递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76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