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路面雨水口导流截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0959.3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3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付韵潮;钟于涛;邱壮;王家良;曾丽竹;杨艳梅;贺刚;龚克娜;李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0;E03F5/14;E03F3/02;B01D36/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高俊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面 雨水 导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面雨水导流截污装置,设置有所述第一雨水管的进水端高于隔板,另一端设置有底板进行封闭,所述第一雨水管上连接有用于将导流雨水的第二雨水管,所述雨水口内室位于隔板上的进水口设置有溢流挡板,所述溢流挡板高于第一雨水管的进水端;通过设置第一雨水管的进水端高度低于雨水口内室开口的溢流挡板高度来实现将雨水导入到绿地进行滞蓄,超出绿地滞蓄能力时,能溢流至地下雨水管道,这样既能保障路面雨水排水安全又能减少市政雨水管网负荷;通过设置沉砂箱,以及控制所述第二雨水管在第一雨水管上的连接位置,能够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和净化;通过设置通过底板开闭装置实现开闭的底板,便于对雨水口进行清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雨水排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面雨水导流截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雨水的排放问题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的高度重视,排水安全和水污染问题涉及城市发展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作为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雨水口承担了收集地上雨水、并排放雨水至地下管道的重要功能,目前雨水口形式多样,有些在雨水口上部设有截污挂篮,拦截杂物,有些在雨水口底部设置分流通道,分流初期雨水。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
传统路面雨水口无法保证雨水既能够导入到绿地中进行滞蓄,且在超过滞蓄能力时能溢流至地下雨水管道。
针对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路面雨水导流截污装置,能够引导雨水进入绿地调蓄,且在超过绿地滞蓄能力时能溢流至地下雨水管道。
本方案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路面雨水导流截污装置,包括:雨水口内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雨水管、隔板,所述隔板作为所述雨水口内室的顶板,所述第一雨水管设置在所述雨水口内室中,第一雨水管的上端为进水端,所述出水端高于隔板,下端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雨水管的底板,所述第一雨水管上连接有用于导流雨水的第二雨水管,所述雨水口内室位于隔板上的进水口设置有溢流挡板,所述溢流挡板高于第一雨水管的进水端,所述雨水口内室中设置有用于排放溢流的雨水的第四雨水管。
本方案在具体使用时,当雨水堆积在所述隔板上方时,由于所述溢流档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雨水管的进水端,因此雨水进入到第一雨水管,通过第二雨水管将雨水导流到附近的雨水花园或者其他地下凹海绵设施内,进行二次的净化和滞蓄;当所述第二雨水管流量达到饱和或者后续的海绵设施无法再储蓄雨水时,所述第一雨水管无法再接收外界的雨水,雨水进一步的积累,当水面高度漫过溢流隔板时,雨水通过雨水口内室的进水口进入到雨水口内室之中,再经过第四雨水管排放至雨水检查井中。
本方案所述装置通过竖向高差设置使道路的雨水可得到初步净化后优先汇入到附近的雨水花园中,此外雨水花园的多余雨水可通过第二雨水管反向进入到该雨水口,从而避免了在雨水花园内再额外设置一套雨水排放管的问题;此外,在大雨时首先将部分雨水导入周边绿地进行滞蓄,超出绿地滞蓄能力时,能溢流至地下雨水管道,这样既能保障路面雨水排水安全又能减少市政雨水管网负荷,并且整个导流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能够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分流。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口内室中的沉砂箱,所述隔板上开设有用于作为沉砂箱开口的通孔。
当雨水处于隔板上方时,所述隔板上开设的作为沉砂箱开口的通孔与所述挡板在同一平面上,则雨水首先进入到沉砂箱之中,雨水中的杂质在沉砂箱中沉积,液位较高的雨水则可进入到所述第一雨水管中;本方案对雨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顶部安装有截污组件,所述截污组件包括:雨水篦子、雨水篦子基座、截污网,所述截污网安装在所述雨水篦子基座中,所述雨水篦子基座位于所述雨水篦子的下方。
对雨水首先进行两次过滤,将大颗粒杂质等阻隔在本装置外,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的作用,并且防止大颗粒杂质堵塞本装置,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09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索道行走机构的行走轮组
- 下一篇:一种仿野生岩缝附生栽培铁皮石斛的甄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