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1743.9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1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占明飞;陈莹莹;舒凤月;袁红军;王伟;王琪;黄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A01K61/10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杨光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尾 人工 繁育 技术 | ||
1.一种鱼尾楔蚌的人工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亲蚌选择→亲蚌培育→强化培育寄主鱼→采集钩介幼虫→检查钩介幼虫成熟率→感染寄生→幼蚌的培育;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亲蚌与培育:鱼尾楔蚌最佳繁育期是每年5月~8月,亲蚌采集需要提前2个月进行,亲蚌的主要来源为繁育基地活体库以及自然水体,采集回来的亲蚌暂养在亲蚌养殖池中,进行内部流水养殖,养殖水来源于内部循环水,水流速度控制在1-2T/h,每隔半个月每亩投放20-30g肥水膏,每隔一周添加营养泥,保证水池底部约有2cm的营养泥,营养泥漫过亲蚌为宜;水池的规格为:长为2.5m,宽为2.0m,深度为0.5m,每平方米可养殖200-300个亲蚌;
2)强化培养寄主鱼:选择黄鲢作为繁育鱼尾楔蚌的寄主鱼;选择体重20-30g健康有活力的黄鲢,在自然池塘中用镂空的网片围成长方形圈养寄主鱼,规格为5m×2m×1.5m,网片孔径约1~2cm,每平方放养10-20kg的寄主鱼为佳,每天投喂适量的鱼饲料;
3)采集钩介幼虫:从亲蚌养殖池中筛选优质亲蚌,用开口器轻轻开壳检查并选择育儿囊饱满且呈橘红色的亲蚌,然后将这些亲蚌清洗干净并暂养大盆或透明储物箱中,在未排出幼虫之前每天更换一次水,并给亲蚌投喂适量绿藻,同时使用增氧设备给亲蚌充氧,以免亲蚌因缺氧出现流产甚至死亡现象;待有亲蚌开始排出橘红色絮状物时,可将亲蚌取出并放在另一个干净的大盆中,放在阴凉处阴干处理1-3h,阴干后加曝气自来水,水位刚好满过亲蚌为佳,刺激吐仔1-2h;
4)检查钩介幼虫的成熟率:亲蚌阴干吐仔完全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钩介幼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成熟率,一个显微镜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全部或大部分破膜,且两壳张合有力或微微张合,且足丝粘连,则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然后用自然水温的曝气自来水和孔径200目的过滤网清洗钩介幼虫,清洗后的钩介幼虫溶液用于寄生繁育;
5)寄生感染阶段:将钩介幼虫溶液稀释到2-5万只/升,寄生感染水温保持在22℃,感染时间与钩介幼虫浓度的配比关系为钩介幼虫浓度越大配比感染时间越短;将钩介幼虫溶液放在寄生盆中,放入适当条数的黄鲢,感染时间控制在2-8min;感染期间,用一个小型增氧泵给产苗盆中增氧,避免寄主鱼因缺氧窒息甚至死亡;感染后用显微镜记录寄主鱼鱼鳃上寄生量,寄生量以每条寄主鱼的鱼鳃上寄生1000~1500只为宜,繁殖100万只幼蚌需要20-40kg寄主鱼;
6)感染后寄主鱼的培育:感染后的寄主鱼需要及时放入流水育苗池内饲养,育苗池底部铺有塑料薄膜,便于后期观察幼蚌的脱苗情况以及稚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给寄主鱼投喂一次绿藻,每天观察寄主鱼鱼鳃上的幼蚌是否完全脱落,等全脱落后,及时将寄主鱼转移到养鱼池中;
7)脱苗后稚蚌培育:稚蚌税落后,前一个月每天上午停水半小时以投喂适量的豆浆,每隔7天观察稚蚌的生长情况并测量记录稚蚌的生长参数;后期每隔7天向培育池中加入适量的泥沙,泥沙深度刚好满过小蚌为佳,期间及时清除培育池中的淤泥、青苔或红线虫等敌害生物,防止稚蚌缺氧或被其他有害生物所吞害;整个培育过程采用流水培育,保持水质新鲜,溶氧充足,为小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
8)幼蚌培育:鱼尾楔蚌在培育池经过5-7个月流水生长后,体长达到2-4厘米时可选择吊养方式;吊养的工具选择竹子制作的四方篓子,规格为100cm×100cm×50cm,篓子内部铺有0.5cm的过滤网,保证不影响水体交换的同时防止小蚌的流失;每只篓子底部铺洒1cm厚的营养泥,吊养深度为50-60厘米,每个篓子可投放小蚌300-500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水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174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吹风发梳
- 下一篇:连续精馏法生产电子级六氯二硅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