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光型注射器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2042.7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70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谭彬彬;黄爱红;梅露;杨雪;苏春艳;傅世敏;唐欣;鲜继淑;陈渝杰;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168;A61M5/3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心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光 注射 器具 | ||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光型注射器具。包括悬挂单元和注射单元,注射单元包括瓶塞穿刺器、缓冲管、导流管、注射管和注射针,缓冲管水平,且缓冲管顶部固定有观察筒,观察筒底部与缓冲管连通,观察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观察筒下端设有第一遮光层;导流管和注射管均与缓冲管连通,导流管远离缓冲管的一端与瓶塞穿刺器固定,注射管远离缓冲管的一端与注射针固定;缓冲管、导流管和注射管上均设有第二遮光层;悬挂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固定杆,固定杆与缓冲管可拆卸连接,固定杆上端设有吊具。本发明的避光型注射器具,能够对输液管中的药剂进行遮光,提高遮光效果,减缓药物的失效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光型注射器具。
背景技术
临床使用的部分药剂在见光后容易氧化或者变质,这种药剂在储存和使用时均需要避光处理,目前常用的避光方式是在盛装药剂的容积侧壁涂覆深色的第二遮光层或者采用深色的玻璃等材质制作容器。但是在输液时,由于需要使用注射液对药剂进行稀释,稀释后的药水的量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全部输入人体。
目前使用的注射器具通常为输液管,输液管包括静脉针或注射针、针头护帽、输液软管、药液过滤器、流速调节器、滴壶、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等八个部分连接组成,部分输液器还有注射件,加药口等。输液室,药水会通过输液软管、滴壶等结构最后从注射针位置进入人体,而滴壶的内径通常远大于输液软管的内径,所以药水进入滴壶内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进入输液软管内,而目前的滴壶、输液软管等结构均为透明材质,其内部的药水会受到光照作用。
但是经实验表明,部分药剂,如硝苯地平注射液稀释后,见光后仅0.5h后,药物含量将会下降40%。这些药剂使用上述输液器进行输液时,在输液过程中会见光导致药物含量降低,使得治疗效果下降,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避光型注射器具,以对输液管中的药剂进行遮光,提高遮光效果,减缓药物的失效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避光型注射器具,包括悬挂单元和注射单元,注射单元包括瓶塞穿刺器、缓冲管、导流管、注射管和注射针,缓冲管水平,且缓冲管顶部固定有观察筒,观察筒底部与缓冲管连通,观察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观察筒下端设有第一遮光层;导流管和注射管均与缓冲管连通,且缓冲管最窄处的内径均大于导流管和注射管的内径,导流管远离缓冲管的一端与瓶塞穿刺器固定,注射管远离缓冲管的一端与注射针固定;缓冲管、导流管和注射管上均设有第二遮光层;悬挂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固定杆,固定杆与缓冲管可拆卸连接,固定杆上端设有吊具。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案中的缓冲管、导流管、注射管上均设有第一遮光层,第一遮光层为对光线进行遮挡的材料或者颜色形成,当药水进入缓冲管、导流管和注射管内时也能够减少受到的光照,可避免药水快速失效,保证药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本方案中的缓冲管位于水平状态,且缓冲管的内径较大,药水进入缓冲管后,药水中的气泡位于缓冲管的上端,不容易进入注射管内,故可避免气泡经注射管进入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3.观察筒位于缓冲管的顶部,缓冲管内的聚集的气体会进入观察筒内,将活塞向上推动即可将活塞滑动至第一遮光层的上方,方便对缓冲管内是否存在大量气体进行观察,而将活塞滑动至与第一遮光层相对位置时,也可避免外界的光线照射在药水上,导致药水失效。
进一步,第二遮光层为黑色。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与目前使用的茶色等深色的遮光层相比,黑色的遮光层的遮光效果更好,进一步避免光线与药水接触,避免药水失效。
进一步,缓冲管上设有透明的观察窗以及与观察窗相对的第三遮光层,第三遮光层用于遮挡观察窗,并与缓冲管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20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