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伊蚊虫卵的全自动化远程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2905.0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4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何敬洪;何振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佰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H04L29/08;H04N7/1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顺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43 | 代理人: | 翁子毅 |
地址: | 528299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佛平新路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蚊虫 自动化 远程 监测仪器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伊蚊虫卵的全自动化远程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包括瓶体、储水桶、水泵、主控制板、监控机;瓶体与储水桶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且二者通过连通管相互连通;水泵设置在连通管上、且与主控制板电控连接,并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利用连通管将储水桶内的水注入瓶体内;监控机设置在瓶体上、且与主控制板电控连接,并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对瓶体内的虫卵进行监控。能对多个不同的位置进行伊蚊虫卵的自动监控,以降低伊蚊虫卵的监测成本,而且主控制板会将监控的信息发送至云端服务器,配合云端服务器的使用,能对伊蚊虫卵进行自动识别、分类和储存,供监测者的后续调用,因此能大大地提升监测结果,减少人工监测的不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伊蚊虫卵的全自动化远程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蚊子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动物,其不仅对人类造成吸血骚扰,还会传播多种严重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蚊媒传染病,是由病媒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伊蚊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重要蚊种,尤其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媒传染病。近年来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均有爆发,甚至成为这些地区长期肆虐的传染病。对伊蚊的监测成为了很多国家与地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媒介蚊虫的监测与控制是防控登革热流行的最重要措施,有效的媒介监测能够及早发现登革热暴发的趋势,做出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蚊媒防制措施。
MOI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是对伊蚊监测的重要指标。深圳健康网上公布了关于MOI指数与感染登革热的风险指数预报信息规范,其明确的指出MOI指数越高,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就越高。
诱卵器不但可用以监测伊蚊密度,评价应急杀灭成蚊密度的效果,一定程度可以控制伊蚊密度等。每年我国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这项指数进行监测。
传统的MOI指数监测方法,需要人工一次性放置多个诱蚊诱卵器,监测时间结束(平均4-6天)后,再人工回收这些诱蚊诱卵器,最后进行人工判别与计数,最后根据阳性的诱蚊诱卵器数量算出MOI指数。如果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数据监测,需要人工重新放置诱蚊诱卵器。每次伊蚊活跃季节大概需要放置10-20批次,每批次10000个左右的(以区县为单位)诱蚊诱卵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还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回收的诱蚊诱卵器进行甄别。
这种传统的监测方法会受到包括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经验水平、责任心等主观因素,还有环境因素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决策者获得的数据参差不齐。尤其是开展大规模的监测,涉及到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很难获得大量的鉴定人员,数据的一致性很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伊蚊虫卵的全自动化远程监测仪器及监测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伊蚊虫卵监测成本高、监测结果不稳定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用于伊蚊虫卵的全自动化远程监测仪器,包括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水桶、水泵、主控制板、监控机。
所述的瓶体与储水桶之间设置有连通管、且二者通过连通管相互连通。
所述的水泵设置在连通管上、且与主控制板电控连接,并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利用连通管将储水桶内的水注入瓶体内。
所述的监控机设置在瓶体上、且与主控制板电控连接,并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对瓶体内的虫卵进行监控。
所述监控机为影像监控机或图像监控机、且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对瓶体内的虫卵进行录像监控或拍照监控。
所述瓶体为黑色、且其底部设置有底部开口,底部开口上设置有底盖,底盖为白色、且其上设置有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与主控制板电控连接、且通过主控制板的控制驱动底盖打开或关闭瓶体的底部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佰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佰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29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