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外耳蜗微器官功能单元及其三维构建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5389.7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8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妍;夏明宇;李华伟;陈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71 | 分类号: | C12N5/071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君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9 | 代理人: | 张东浩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外 耳蜗 器官 功能 单元 及其 三维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外耳蜗微器官功能单元及其三维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利用分离的单个小鼠耳蜗前体细胞三维诱导培养为耳蜗类器官,通过三维共培养耳蜗类器官与螺旋神经元组织,同时诱导耳蜗类器官分化成熟为毛细胞和促进螺旋神经元生长,构建了具备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耳蜗微器官功能单元。该耳蜗微器官功能单元为听觉功能重建提供新思路和良好的应用模型,用来研究再生的毛细胞与螺旋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的突触的调控机制,更好的研究内耳发育机制、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机制和干预措施、毛细胞再生调控与听功能重建等一系列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干/前体细胞三维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外耳蜗微器官功能单元的三维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约有4.66亿听力障碍患者,占全部人口的5%以上,而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速度增长着。在我国,耳聋是仅次于肢体残疾的第二大致残疾病,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研究表明,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不可逆性的损伤和缺失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内耳损伤机制和干预措施有望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建立新的生物学治疗方法。
但是,哺乳动物耳蜗结构位于侧颅底深部骨性结构内,难以接近,在体研究困难重重;组织和细胞高度特化,生物学样本获取困难。因此建立可靠的体外研究模型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极为重要。
2003年李华伟教授了首次从成年鼠前庭感觉上皮中分离出了内耳干细胞(Li,H., Liu, H. Heller, S.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the adult mouse innerea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53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