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6751.2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2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宫峰勋;马艳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F1/36 | 分类号: | B64F1/36;B60H1/00;B64F1/315;B64F1/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3003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场 飞机 泊位 区域 环境 构建 方法 | ||
1.一种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下列步骤:
第一步:建造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所述的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均设有舱体及设置在舱体内的空调、两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和连接在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上端的充气式顶板,其中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由廊桥电源通过电源线供电,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由机动车辆的车载电源供电;
第二步:由工作人员确定飞机(4)位于机场廊桥泊位时的适宜工作环境温度;
第三步:针对位于机场廊桥泊位的飞机(4),选用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组合的方式来构建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
第四步:由工作人员将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从廊桥泊位存储区推出至飞机(4)的机头一侧,同时利用机动车辆拖动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至机尾一侧;
第五步:将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的四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连同充气式顶板一起从舱体内拉出并绕过机头或机尾而围在机体的两侧,待达到规定的长度后,将两装置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的前端连接在一起,由此在机体周围的地面上围成一个保护区域;
第六步:为充气式顶板充气,这时充气式顶板的外端将向机体方向抬起,直至搭接在机体上,由此形成保护区域顶板;
第七步:接通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空调的电源,然后开启空调,快速调节保护区域内工作环境的温度,直至达到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采用透明、防雾和保温的软帘布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式顶板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4.一种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构建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下列步骤:
第一步:建造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所述的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和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均设有舱体及设置在舱体内的空调、两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和连接在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上端的充气式顶板,其中廊桥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1)由廊桥电源通过电源线供电,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由机动车辆的车载电源供电;
第二步:由工作人员确定飞机(4)位于机场远机位泊位时的适宜工作环境温度;
第三步:针对位于机场远机位泊位的飞机(4),选用两套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组合的方式来构建机场飞机泊位区域微环境;
第四步:由工作人员利用机动车辆分别拖动两套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至机头和机尾的一侧;
第五步:将两套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的四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连同充气式顶板一起从舱体内拉出并绕过机头或机尾而围在机体的两侧,待达到规定的长度后,将两装置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的前端连接在一起,由此在机体周围的地面上围成一个保护区域;
第六步:为充气式顶板充气,这时充气式顶板的外端将向机体方向抬起,直至搭接在机体上,由此形成保护区域顶板;
第七步:接通车载移动式微环境调节装置(2)上空调的电源,然后开启空调,快速调节保护区域内工作环境的温度,直至达到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
第八步:待完成泊位区内飞机保障服务并收到管制放行指令后,关闭空调,切断电源;断开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间的连接,放掉充气式顶板内的气体,回收可折叠移动式软帘围挡(3)及充气式顶板至内,并将所有装置移出机场泊位区,以确保机场泊位区净空条件满足飞机推出要求,由此完成一次微环境调节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大学,未经中国民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675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