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透水混凝土砖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6959.4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9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勤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勤利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211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透水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透水混凝土砖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通过对透水混凝土砖的原料进行改进,引入河沙、卵石、多孔细骨料来显著提高透水混凝土砖自身的透水性能,然后通过在成型前预埋大量的动态排水棒在其中,在输送水分的过程中,利用水滴的表面张力作用,在输送尾端上的导水纤维分丝上先形成重力压落作用,在滴落后利用磁吸作用促使动态滴水球带动导水纤维分丝复位,同时触发撞击动作,通过振动作用加速水分的渗透,并且动态滴水球由于其高震动性的特点,同步触发其表面的轻微膨胀作用,加速水的滴落频率,从而实现水分的动态输送,显著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对透水混凝土砖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动态透水混凝土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化建设中,现代化城市的地表逐步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硬化覆盖,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便捷的交通设施,铺设平整的道路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这些不透水的路面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传统的地面铺装强调的是地面的坚固耐用及使用性,但此种路面铺装的不透水性却将宝贵的自然降水完全与下层土壤及地下水阻断,降水大部分通过城市排水系统管网排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源中,加之城市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形成了地质学上的“漏斗型”地下水位,引发地面下降,沿海地区还会导致海水倒灌,这就严重影响了雨水的有效利用,同时不透水地面铺装降雨时雨水是先通过地面的排水坡度或地表明沟排入下水道,雨水在进入下水道前要经过较长距离的地表径流才能进入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该过程使最初相对清洁的雨水溶入大量的城市地表污染物,这种径流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通过城市排水系统进入周围地表自然水体,加重了自然水体的污染程度,影响了城市地表植物的生长,破坏了城市地表生态平衡;其次这种表面致密的地面铺装不利于缓解城市的噪音污染,主要是来自路面交通产生的噪音;在雨天由于不能及时排水,造成路面积水,使雨天行车产生“漂滑”、“飞溅”、“夜间眩光”等现象,给行人出行和车辆行驶带来不便;另外这种不透水的铺装与周围城市建筑共同作用,会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还有由于它的色彩灰暗,缺乏生气,现代的城市也被称为“灰色的热岛”。
现在需要一种能满足路用性能,同时又能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为人类构造舒适生活环境的路面铺装材料。透水性混凝土是一种生态型环保混凝土。它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具有连续空隙的混凝土。它既有一定的强度,又具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可以很好的缓解不透水铺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但是现有的透水混凝土砖都是静态排水作用,即仅能依靠自身的透水性来进行,在遇到排水量较大的情况时透水混凝土砖发挥的作用有限。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态透水混凝土砖的制备方法,可以通过对透水混凝土砖的原料进行改进,引入河沙、卵石、多孔细骨料来显著提高透水混凝土砖自身的透水性能,然后通过在成型前预埋大量的动态排水棒在其中,且延伸至透水混凝土砖的表面,在输送水分的过程中,利用水滴的表面张力作用,在输送尾端上的导水纤维分丝上先形成重力压落作用,在滴落后利用磁吸作用促使动态滴水球带动导水纤维分丝复位,同时触发撞击动作,通过振动作用加速水分的渗透,并且动态滴水球由于其高震动性的特点,同步触发其表面的轻微膨胀作用,加速水的滴落频率,从而实现水分的动态输送,显著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对透水混凝土砖本身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动态透水混凝土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勤利,未经刘勤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69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