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止回阀及用于止回阀的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9699.6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A·奥韦德;E·维勒斯;B·扬克;B·瓦格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埃格尔霍夫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6 | 分类号: | F16K15/06;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家新 |
地址: | 德国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止回阀 用于 连接 装置 | ||
1.一种止回阀、特别是用于制冷回路或热力回路的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能够插入连接装置(71)的连接点(76)中,止回阀包括用于供给介质的供给开口(72)和用于排出介质的出口开口(74),所述止回阀:
-包括多部件式壳体(12、14),其包括经由接合结构(16)借助于连接元件(41、42)相互连接的阀壳体(14)和主壳体(12),
-包括形成在主壳体(12)与阀壳体(14)之间的调节空间(24),阀关闭件(25)设置在所述调节空间中,所述阀关闭件在关闭位置(54)抵接阀壳体(14)的阀座(23)并封闭阀壳体(14)中的开口(22),并且能够抵抗回位元件(33)的致动力移动到操作位置(55)并释放阀开口(22),其中,阀壳体(14)和布置成能够在调节空间(24)中移动的阀关闭件(25)位于共同的纵向轴线(64)上,
其特征在于,
-阀壳体(14)与主壳体(12)之间的接合结构(16)具有轴向游隙,借助于所述轴向游隙,能够改变阀壳体(14)与主壳体(12)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主壳体(12)和阀壳体(14)通过接合结构(16)的轴向游隙而相对于彼此沿纵向轴线(64)可移动地被引导,和/或主壳体(12)和阀壳体(14)在径向上相对于彼此可转动地被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接合结构(16)包括连接元件(41、42),所述连接元件(41、42)形成主壳体(14)与阀壳体(12)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形成接合结构(16)的第一连接元件(42)设计为周向槽,第二连接元件(41)由啮合在第一连接元件(42)中的至少一个卡扣夹组成,其中,设计为第二连接元件(41)的卡扣夹的从卡扣夹上的底切部(59)开始到卡扣夹的端面端(58)的长度小于周向槽(42)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连接元件(41、42)分别包括朝向彼此的引导表面,其中,主壳体(12)上的引导表面从槽(42)沿轴向方向向阀壳体(14)延伸,布置在卡扣夹(41)的底切部(59)上的引导表面在槽(42)中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周向的引导凸缘(44)设置在阀壳体(14)上指向主壳体(12),阀壳体(14)借助于引导凸缘在主壳体(12)的引导表面(44)上轴向可移动地和/或径向可转动地被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引导凸缘(44)被设计成卡扣夹的至少一个连接元件(41)中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主壳体(12)借助于设置在主壳体(12)上的安装部分(38)通过可拆卸的紧固元件(82)固定至连接点(76),当主壳体(12)相对于阀壳体(14)布置成具有游隙B时,安装部分(38)与阀壳体(14)上的与主壳体(12)相反的端面(21)之间的距离具有小于连接点(76)中的安装尺寸E的安装长度A,当主壳体(12)相对于阀壳体(14)布置成无游隙时,主壳体(12)和阀壳体(1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连接点(76)的安装尺寸E。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阀壳体(14)包括阀开口(22),所述阀开口(22)沿纵向轴线(64)定向成朝向阀壳体(14),径向壁部分邻接所述阀开口(22),接合结构(16)的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41)设置在所述径向壁部分的与阀开口(22)相反的端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通孔(46)设置在阀壳体(14)的径向壁部分中,并且沿周向方向伸长和延伸,将阀壳体(14)的围绕阀开口(22)的阀座(23)连接至连接元件(41、42)的连接件(47)在通孔(46)之间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埃格尔霍夫两合公司,未经奥托埃格尔霍夫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969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