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分析链路调用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2651.0 | 申请日: | 202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7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军;李学;何宁波;章书乐;李军;詹开洪;彭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4 | 分类号: | G06F11/34;G06F11/3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李杰梅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神***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环图 结构 分析 调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分析链路调用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为每个加入到微服务的组件分配一个唯一的组件标识符;在每个组件的运行日志中加入调用链的事务标识;每个组件根据分配的唯一应用标识符,利用字节码增强技术,将链路追踪代码注入到分布式应用的程序中;利用链路追踪代码,采集微服务平台中组件响应请求时的链路调用详细过程以及堆栈信息;根据各分布式组件、链路调用过程以及调用堆栈信息区分各分布式组件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形成链路调用完整过程;实时收集组件运行日志,并进行解析、转换、存储、展示。本发明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链路调用分析,开发与运维人员能够高效、精准地发现与定位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维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分析链路调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分布式软件系统正广泛的被应用,如何提升系统运维笑了效率,保障器服务的可靠与稳定,是当前正面临的问题,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布式软件系统节点规模庞大、节点之间的依赖关系复杂,随着产品的多元化、丰富话,分布式软件系统会持续更新,规模会持续升级。分布式软件系统存在大量并发的服务请求,请求执行的逻辑复杂,即使是单个服务请求也会经过分布在大量节点上的不同组件的处理。导致了分布式软件系统的行为难以理解,请求执行的异常难以检测与定位,分布式软件系统的性能瓶颈难以分析与优化,给分布式软件系统中的故障诊断、性能调优、系统理解等一系列运维任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以节点为中心的系统监控与追踪方法只能揭示分布式系统单个组件的行为与状态,难以支持分布式系统中的运维的各项任务。因此,需要一种对系统运行行为进行整体、精准刻画技术,满足分布式系统的故障诊断、性能调优、系统理解等运维管理任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分析链路调用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分布式系统链路调用分析单一、无法精准地发现与定位故障的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结构的分析链路调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应用组件管理系统为每个加入到微服务的组件分配一个唯一的组件标识符;
每个组件根据分配的唯一应用标识符,利用字节码增强技术,将链路追踪代码注入到分布式应用的程序中;
利用链路追踪代码,采集微服务平台中组件响应请求时的链路调用详细过程以及堆栈信息;
根据各分布式组件、链路调用过程以及调用堆栈信息区分各分布式组件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形成链路调用完整过程。
优选的,所述通过应用组件管理系统为每个加入到微服务的组件分配一个唯一的组件标识符之后还包括:
在每个组件的运行日志中加入调用链的事务标识。
优选的,通过应用组件管理系统为每个加入到微服务的组件分配一个唯一的组件标识符具体为:
应用组件管理系统录入组件的基本信息后,给组件分配唯一的组件标识符;
分布式部署时,相同的组件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时,以组件标识符号相同但应用名称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管理;不同的组件应用标识符互不相同。
优选的,利用链路追踪代码,采集微服务平台中组件响应请求时的链路调用详细过程以及堆栈信息具体包括:
组件启动的时候通过读取配置文件加载组件的标识符;
组件启动时加载注入的链路追踪代码;
当微服务平台响应用户请求时,注入的拦截器代码根据组件的标识符进行分布式链路程序采集。
优选的,在分布式组件各个结点之间相互调用即发生消息传递时,注入的增强代码添加组件标识符作为消息之间的关联,以追踪组件之间、结点之间的链路调用过程及堆栈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26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