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地埋振源驱赶或干扰害虫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4706.1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5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边磊;张惠宁;蔡晓明;罗宗秀;李兆群;修春丽;付楠霞;陈宗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29/22 | 分类号: | A01M29/22;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台州杭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33 | 代理人: | 尚竹亚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埋振源 驱赶 干扰 害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地埋振源驱赶或干扰害虫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确定目标昆虫,目标昆虫通过某一种或是多种振动波完成种内通讯;在这里昆虫通常是通过振动波实现求偶;(2)将振源埋入地下;埋入深度不做限定。(3)向植株发送只针对目标昆虫的干扰振动波,该振动波从振源依次经土壤、植株本体以经固体介质传播的方式到达位于植株上的目标昆虫,以达到以下目的中的至少一种:让所述目标昆虫离开植株本体;阻挠目标昆虫之间通过某种振动波所进行的求偶;干扰目标昆虫之间通过某种振动波所进行的信息交流。本发明中通过将振源埋入地下,振动波通过土壤、植株本体以固体介质达到目标昆虫实现驱赶、信息交流干扰,达到防治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植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地埋振源驱赶或干扰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物全生育期要遭受不同虫害的侵袭,也要为其他中性昆虫或者益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针对害虫,最常见的植物保护技术方法是依靠化学农药,快速有效,但其残留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同时会污染生态环境,毒害大量非目标物种,从生态安全、无毒农业、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利用非化学农药的植物保护方法替代化学农药。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成熟的非化学农药植物保护方式有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其中多数物理防治技术具有广谱性,这和昆虫存在的一些共性生理特征有关,如很多昆虫具有趋光性和颜色偏爱性,导致杀虫灯和诱虫板会诱杀很多非目标昆虫,声波干扰会造成噪音污染,影响植物园区范围内(尤其是茶园、果园)内的其他物种、生态环境以及周边人类的居住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地埋振源驱赶或干扰害虫的方法,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地埋振源驱赶或干扰害虫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目标昆虫,所述目标昆虫通过某一种或是多种振动波完成种内通讯;
(2)将振源埋入地下;
(3)向植株发送只针对目标昆虫的干扰振动波,该振动波从振源依次经土壤、植株本体以经固体介质传播的方式到达位于植株上的目标昆虫,以达到以下目的中的至少一种:让所述目标昆虫离开植株本体;阻挠目标昆虫之间通过某种振动波所进行的求偶;干扰目标昆虫之间通过某种振动波所进行的信息交流。
优选的,所述植株本体按照振动波传播顺序包括根、茎、叶、芽和/或花。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振动波为目标昆虫的天敌警告信号。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振动波为目标昆虫的种内求偶信号。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振动波为目标昆虫的种内竞争信号。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振动波为目标昆虫信息交流的混淆信号。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的振动波为目标昆虫的驱赶信号。
优选的,所述振动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优选的,所述目标昆虫为依靠振动通讯完成求偶交配和信息交流的昆虫。
优选的,所述目标昆虫为叶蝉、稻飞虱、褐飞虱中任意一种或是多种。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中通过将振源埋入地下,振动波通过土壤传至根、茎、叶、花,该振动波将会干扰目标昆虫之间通过植株传递的振动波,阻断或混淆植株各处目标昆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防治的目的;让主要依靠振动波求偶的目标昆虫的种内交配率显著降低;也可以实现对目标昆虫驱赶离开植株本体的目的,实现统计、观察、消灭、测报等目的。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47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