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15399.9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9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淮鑫;夏顶锁;陈稳锁;陈重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毛姗 |
地址: | 22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逆变器 薄膜 电容 散热 效率 优化 方法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由感温电控组件监控薄膜电容器(1)温度变化,通过感温电控组件实时感知薄膜电容器(1)温度,随着薄膜电容器(1)的温度升高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11)逐渐受热变形而向外张开,在当薄膜电容器(1)温度升高至设定值后,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11)张开后贴附在固定导电环(10)上,使得用于控制驱动电机(6)的控制器电路流通,从而控制散热风机开始工作;
S2、由散热风机对薄膜电容器(1)进行降温处理,控制器电路流通后驱动电机(6)受到控制指令带动风机机头(7)做旋转运动,通过风机机头(7)上的叶片(5)产生气流,将薄膜电容器(1)散发的部分热量沿着螺旋风道排出排热风管(3);
S3、在S2过程中,吸热贴块(13)同样受到气流的作用向上浮起,从而贴附在薄膜电容器(1)的下端面,由吸热贴块(13)将薄膜电容器(1)表面温度吸收,进一步降低薄膜电容器(1)的温度;
S4、薄膜电容器(1)温度下降,感温电控组件上的活动导电环(11)受到温度影响逐渐恢复原始状态,从而使用于控制驱动电机(6)的控制器电路中断,进而散热风机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容器(1)固定安装在排热风管(3)的上端内部,所述薄膜电容器(1)的下端外部装设有感温电控组件,所述排热风管(3)的底部装设有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的上端设置有吸热机构,所述感温电控组件实时感受薄膜电容器(1)的表面温度,在当薄膜电容器(1)表面温度过高时,感温电控组件的电路流通,启动散热风机对薄膜电容器(1)进行散热,同时通过散热风机的风力吹动吸热机构贴附在薄膜电容器(1)的表面吸收热量,进而降低薄膜电容器(1)的发热温度;
所述散热风机包括驱动电机(6)与风机机头(7),所述风机机头(7)与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所述风机机头(7)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叶片(5);
所述吸热机构包括导向管(12)与吸热贴块(13),所述吸热贴块(13)的下端滑动插接于导向管(12)中,所述导向管(12)通过轴承(8)转动卡接于风机机头(7)上;
所述感温电控组件包括固定环架(9)、固定导电环(10)与活动导电环(11),所述固定环架(9)固定套接在薄膜电容器(1)上,所述固定导电环(10)与活动导电环(11)均通过固定爪扣(15)固定在固定环架(9)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电容器(1)的外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散热片(2),多个所述散热片(2)为纯铜材质的环状结构,所述薄膜电容器(1)的两侧外壁穿过有与薄膜电容器(1)连接的接线触角(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风管(3)的上端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通过螺旋结构将薄膜电容器(1)与排热风管(3)之间形成螺旋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贴块(13)采用轻质碳复合材料制作成型,所述吸热贴块(13)的下端呈锥形结构,所述吸热贴块(13)的上端面开设有收放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贴块(13)下端外部的导向管(12)中填充有润滑液。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导电环(10)为采用导电铝材料制作而成的半环状结构,所述活动导电环(11)为采用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作而成的较小半环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用薄膜电容散热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导电环(10)与活动导电环(11)的中间位置处均设置有导电触点(14),两个所述导电触点(14)分别通过导线与用于控制驱动电机(6)的控制器的正、负端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539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福喷丁含量的分析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解铜生产工艺的电解液净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