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16131.7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28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彭华正;金群英;朱汤军;叶华琳;张飞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7;A01P3/00;A01P13/02;C12R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绿针假单胞菌 及其 应用 | ||
一种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绿针假单胞菌在控制植物病害菌和抑制单子叶杂草生长的作用。本发明的绿针假单胞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与环境友好兼容,对农林作物的杂草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针对性,且在控制杂草生长的同时,具有抑制植物病虫害的作用,无污染无残留,可作为无公害新型微生物除草剂用于林地除草剂的无害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化学除草剂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长期大量重复使用化学除草剂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残留药害、杂草抗药性等负面影响。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要求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开始致力于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除草剂;
微生物除草剂利用杂草病原菌活体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杂草防治,是将杂草病原菌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加工成一定的剂型,在适宜的防治时期使用来防治杂草,比如在杂草易感病时期使用。微生物除草剂根据其活性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微生物活体生产的活体微生物除草剂;一类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的微生物源除草剂。而狭义微生物除草剂通常是指活体微生物除草剂。由于微生物除草剂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防治杂草,这些植物病原菌都是当地生态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因此,对环境的毒害作用相对较小。由于微生物除草剂的寄主专一性较强,所以对其他作物相对安全。与化学除草剂相比,微生物除草剂具有环境友好、无毒或低毒、无污染、易于生产等优点,而且在除草的同时往往具有调节土壤生态、抑制病虫害等多种作用,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需要;
目前投入市场的微生物除草剂大多为真菌除草剂(My-coherbicide),真菌除草剂已成为微生物除草剂(Microbial herbicide)的代名词。最近几年,人们逐渐将目标转向细菌,从杂草根系土壤的微生物菌群中筛选出具有抑制植物生长作用的细菌,以及通过培养获得使其宿主植物致病的细菌胞外植物毒素。如,最近几年在加拿大西部,已对草地土壤中分离出的1000多株根际细菌进行了抑制一年生杂草生长的筛选,证明了将抑制性根际细菌作为潜在生物控制因子的可行性。对能抑制雀麦生长的几株分离菌所在的寄主范围测试表明,根际细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是寄主专一性的;非目标作物的试验表明,根际细菌往往对根系和茎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小,甚至有益。由于细菌比真菌生长周期短、发酵工艺简单、生产流程易控制、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易被土壤降解,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已成为微生物除草剂研究的一大热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微生物除草剂的发展趋势,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绿针假单胞菌
所述的绿针假单胞菌作为抑菌剂的应用;
所述的绿针假单胞菌作为除草剂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绿针假单胞菌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与环境友好兼容、无污染无残留,既对植物病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又对单子叶草类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可用于林地除病害和杂草的无害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sj19菌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图1中,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 b.该菌形成菌落形态(1cm标尺);c.该菌的显微形态(标尺为10μm);
图2为sj19菌在LB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左图为培养1天后的菌落生长情况,右图为培养4天后菌落生长情况;
图3为sj19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左图为培养1天后的菌落生长情况,右图为培养4天后菌落生长情况;
图4为sj19菌促进拟南芥侧根生长对比图;右侧为拟南芥苗在sj19处理后的生长情况,左侧为对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61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