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养护植生型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6217.X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1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冲;杨更社;刘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A01G24/40;A01G9/02;G16Y10/05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杨晔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自动 养护 植生型 混凝土 |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养护植生型混凝土,包括混凝土单元体框架、养护输送系统,全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将预制混凝土单元体框架并进行快速拼装,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填入营养土,营养土上覆盖有绿植,营养土内植入SAP吸水树脂,SAP吸水树脂通过养护输送系统向土壤输送水、酸碱液和肥料,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通过采集相应的植物生长数据,反馈给全自动控制系统,由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维持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肥力动态平衡;本发明具有结构合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养护及节能高效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生型混凝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养护植生型混凝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植生型混凝土因为其独特的装饰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迅速发展,广泛地应用于楼顶、墙面垂直绿化以及停车坪绿化等,但是现有的植生型混凝土智能化程度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由于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为地理、气候不可控的局限性,无法精准特定化控制植物健康生长;另外具有施工不便,强度低,土壤酸碱度难以动态平衡,营养土易流失,不便于植物日常维护和反复播种等诸多劣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养护植生型混凝土,能够针对性的实时监测、管控植物的生长状态,简化了组装安装过程,钢筋的植入,大幅度的提高了混凝土自身强度及有效的防止营养土的流失,同时通过系统自动控制,实现了维持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肥力动态平衡,具有结构合理、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养护及节能高效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养护植生型混凝土,包括混凝土单元体框架、养护输送系统,全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
所述混凝土单元体框架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1,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1内置营养土2,营养土2上覆盖有绿植3,营养土2内置若干SAP吸水树脂4;
所述养护输送系统包括SAP吸水树脂4内设置的终末输送管线5,终末输送管线5的进口端汇合至SAP吸水树脂4底部的主输送管线6的出口端,主输送管线6的进口端与液体泵8的出口端相连接,液体泵8的进口端分别连接酸液池9、碱液池10、储水池11的出口端,酸液池9、碱液池10、储水池11的出口端分别设有电磁阀17;
所述全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埋设于营养土2内的土壤传感器13,土壤传感器13的信号输出端与服务器12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服务器1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继电器分别控制液体泵8的启停及电磁阀17的开合;全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光伏太阳能板14,光伏太阳能板14将白天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送至蓄电池15进行储存,并为服务器12、液体泵8、照明装置16及电磁阀17供电;
所述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包括分布式架构,预设程序及云服务器,分布式架构由若干监测数据平台采集各地区天气、气候、地理相关的植物生长数据,通过预设程序将检测的各项监测到的数据汇总于云服务器,通过分析比对,将综合数据反馈给全自动控制系统,由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液体泵8的启停及电磁阀17的开合,维持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肥力动态平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综合管控不同地区的物联网植生型混凝土养护。
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1底部为密封式。
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1使用早强水泥浇筑。
所述土壤传感器13配置有4G/5G传感功能模块。
所述服务器12配置不低于4核8G,1000M宽带。
所述主输送管线6外套有PVC套管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62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