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及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19640.5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39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牛;高沁薇;陈兆彬;李金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1N21/01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固体 表面 相互作用 原位 表征 装置 方法 | ||
1.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包括控温热台(1),控温热台(1)为顶端开口的容器,且顶端开口处设有控温热台盖(1-1),控温热台盖(1-1)的材料为透明材料,控温热台(1)的内壁的底面上设有通孔;
其特征在于,该原位表征装置还包括,微生物培养池(2)、玻璃基底(3)、固体表面材料(4)、倒置显微镜(7)、图像传感器(8)和上位机(9);
所述微生物培养池(2)为两端开口的容器,底端固定在控温热台(1)的内壁的底面上,顶端开口处设有微生物培养池盖(2-1),微生物培养池(2)的内壁的下部设有环形挡板(2-2),环形挡板(2-2)的外边缘沿微生物培养池(2)的内壁固定;微生物培养池(2)和微生物培养池盖(2-1)的材料均为透明材料;
所述玻璃基底(3)的边缘夹在环形挡板(2-2)的下表面与控温热台(1)的内壁的底面之间,且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与环形挡板(2-2)的下表面密封固定,形成一个以玻璃基底(3)为底部,以微生物培养池(2)为侧壁的容器,用于承装微生物溶液(5);
所述固体表面材料(4)设置在微生物培养池(2)的内腔中,且固体表面材料(4)的下表面与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的中部贴合,固体表面材料(4)下表面的外边缘密封固定在玻璃基底(3)上表面上,固体表面材料(4)的表面为平面、具有不规则图案的表面或具有规则图案的表面,固体表面材料(4)的材料为透明材料;玻璃基底(3)与固体表面材料(4)的总厚度0.36mm;
所述倒置显微镜(7)的光源为卤素灯,光源发出的光依次经过控温热台盖(1-1)、微生物培养池盖(2-1)、固体表面材料(4)和玻璃基底(3),再经过倒置显微镜(7)的物镜放大,传输至图像传感器(8);
所述图像传感器(8)采集倒置显微镜(7)的光学信号,并将光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流信号,且对模拟电流信号进行放大和模数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传输至上位机(9);
所述上位机(9)对接收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获得微生物在固体表面材料(4)上的行为的实时画面,并对画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热台(1)为方体结构,通孔为圆形;所述微生物培养池(2)为圆柱形结构,环形挡板(2-2)为圆环形,环形挡板(2-2)和微生物培养池(2)一体成型;所述玻璃基底(3)为圆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底(3)的厚度为0.05mm-0.30mm,所述固体表面材料(4)的厚度为0.05mm-0.3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与环形挡板的下表面通过密封胶(6)粘贴固定,固体表面材料(4)的下表面的外边缘通过密封胶(6)密封固定在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表面材料(4)的下表面与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贴合方式为:将固体表面材料(4)浸入无菌水中再取出,平铺在玻璃基底(3)的上表面的中部,然后将固体表面材料(4)与玻璃基底(3)放在37℃的生化培养箱中,水分挥发完全后固体表面材料(4)与玻璃基底(3)即可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表面材料(4)为具有规则图案的表面,规则图案为凸起的圆柱形、凸起的圆锥形、凸起的半球形、凸起的四方体形、凸起的蜂窝形、凸起的鲨鱼皮形、凸起的脊状、凹陷的圆柱形、凹陷的圆锥形、凹陷的半球形、凹陷的四方体形、凹陷的蜂窝形、凹陷的鲨鱼皮形、凹陷的脊状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置显微镜(7)配有放大倍数为10倍的目镜,最高放大倍数为100倍的物镜;所述图像传感器(8)为CCD图像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964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