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极耳检测的电池卷绕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0959.X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5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宋洋;杨中舒;郝鹏杰;戚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04;H01M10/0525;G01V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电池 卷绕 机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耳检测的电池卷绕机构,包括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成卷绕电池的卷针,以及用于切割正负极片的正极切刀和负极切刀,所述正极切刀的前端连接有用于检测正极片的正极极耳翻折的正极检测机构,所述正极检测机构包括正极架和第二对射传感器;所述负极切刀的前端连接有用于检测负极片的负极极耳翻折的负极检测机构,所述负极检测机构包括负极架和第一对射传感器。实现对极耳翻折情况进行检测,降低极耳漏检风险。并且同时设置三个对射传感器呈三角形布置,从而能对极耳的各侧翻折情况进行精确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耳检测的电池卷绕机构。
背景技术
卷绕电池是将电池正极片、负极片、隔膜通过卷绕机将它们卷成电芯,目前在电芯卷绕工序中,由于卷绕机的预辊与卷针之间间隙太小,无法使用检测仪器来检测正负极片上的极耳是否发生翻折,只有待正负极片卷成卷芯后,依靠人工来判定极耳的翻折情况。人工检测会出漏检的情况,导致有极耳翻折的卷芯流入下一工序,在进行焊接后的短路测试时,极耳翻折易造成卷芯短路;某些极耳翻折角度不严重的,在短路测试工位也无法被检出,会流入市场,而引起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检测的电池卷绕机构,解决极片极耳翻折检测问题,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极耳检测的电池卷绕机构,包括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成卷绕电池的卷针,以及用于切割正负极片的正极切刀和负极切刀,所述正极切刀的前端连接有用于检测正极片的正极极耳翻折的正极检测机构,所述正极检测机构包括正极架和第二对射传感器;所述负极切刀的前端连接有用于检测负极片的负极极耳翻折的负极检测机构,所述负极检测机构包括负极架和第一对射传感器。
进一步方案,所述正极架是由垂直于正极片长度方向端面的平板及垂直固设于平板两端的端板构成的半框形结构;所述平板通过正极连接架与正极切刀的外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端板上对称安装有第二对射传感器,两个所述端板上的第二对射传感器的连线垂直于正极片的表面并位于正极极耳处,从而对正极极耳是否翻折情况进行检测。
进一步方案,所述负极架是由垂直于负极片长度方向端面的竖板及垂直固设于竖板两端的侧板构成的半框形结构,所述竖板通过负极连接架与负极切刀的外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侧板上对称安装有第一对射传感器,两个所述侧板上的第一对射传感器的连接垂直于负极片的表面并位于负极极耳处,从而对负极极耳是否翻折情况进行检测。
优选方案,为了防止负极极耳发生变形而影响检测结果,所述负极架的竖板的内侧壁上下对称安装有上抚平支架、下抚平支架,所述上抚平支架、下抚平支架平行于负极片,所述负极极耳位于上抚平支架和下抚平支架之间。
更优选的,所述上抚平支架、下抚平支架分别通过上安装架、下安装架固定在负极架的竖板上。
更优选的,所述上抚平支架的底端面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方案,为了提高效果效果,所述第二对射传感器包括呈三角形布置在正极架的端板上的第二对射传感器A、第二对射传感器B、第二对射传感器C。
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对射传感器包括呈三角形布置在负极架的侧板上的第一对射传感器A、第一对射传感器B、第一对射传感器C。
对射传感器是可市购的现有产品,其是由相对面对称安装的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即由发射器发射声波或信号到接收器,通过声束或信号被目标物体打断来检测物体存在。当超声波声束或信号因物体被衰减或者中断后,接收器的输出就切换开关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09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