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迫循环冷却的管道式水电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2889.1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2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马少翔;朱帮友;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C11/00 | 分类号: | H01C11/00;H01C1/08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迫 循环 冷却 管道 水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迫循环冷却的管道式水电阻装置,属于水电阻领域,包括:高电位电极模块,内部中空的U形管,U形管的两个端口处设置有具有多个通孔的高电位电极板;地电位电极模块,包括两个中空管,各中空管的一端口处设置有具有多个通孔的地电位电极板;水循环模块,包括供水单元和两个绝缘管;绝缘管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中空管的一端口和U形管端口,使得两个绝缘管形成并联水电阻;供水单元设置有出水管和进水管,出水管与一中空管的另一端口连接;供水单元以设定流速提供水并在各连通管内循环冷却排出,并经进水管进入供水单元回收。通过供水单元提供流动水强迫循环冷却,极大增加散热,增加水电阻的阻值精确度、稳定性和耐受放电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电阻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强迫循环冷却的管道式水电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国内核聚变领域、高电压电力传输领域的发展,千伏至兆伏级别的高压电源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电源及其功率器件的测试对电阻负载要求很高。传统干电阻一般电压等级和阻值固定不可调整,其发热量巨大,通常采用自然散热或风冷散热,散热效果不理想,极大地限制了装置的运行时间。相较而言,水电阻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然而,现有水电阻有的制成了开放的水箱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电阻误差太大,无法精确计算,而且自然散热限制了其运行时间和运行电流。有的现有水电阻制成了带有循环冷却的结构,但是仍然采用水箱作为电阻主体,散热仍然有限,电阻不准确,而且体积大,绝缘要求高。这些水电阻仅适用于电压不高、功率不大的短脉冲电源放电测试。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散热良好、阻值精确、绝缘可靠的水电阻装置,来满足百千千伏级别测试和放电的大功率长脉冲试验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迫循环冷却的管道式水电阻装置,其目的在于通过供水单元提供流动水强迫循环冷却,极大增加散热,增加水电阻的阻值精确度、稳定性和耐受放电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强迫循环冷却的管道式水电阻装置,包括:高电位电极模块,内部中空的U形管,所述U形管的两个端口处设置有高电位电极板,所述高电位电极板中设置有多个通孔;地电位电极模块,包括两个中空管,各所述中空管的一端口处设置有地电位电极板,所述地电位电极板中设置有多个通孔;水循环模块,包括供水单元和两个绝缘管;所述中空管、绝缘管和U形管端口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绝缘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中空管的一端口和所述U形管端口,使得所述两个绝缘管形成并联水电阻;所述供水单元设置有出水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与一所述中空管的另一端口连接;所述供水单元以设定流速提供水,并依次经所述出水管、一所述中空管、连接一所述中空管的绝缘管、U形管、连接另一所述中空管的绝缘管和另一所述中空管后流出,流出的水经所述进水管进入所述供水单元。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泄压模块,连接所述高电位电极模块,用于在所述U形管内的压力高于压力阈值时对所述U形管、中空管和绝缘管进行泄压。
更进一步地,所述泄压模块包括进气阀、泄压机构和出气阀;所述泄压机构为侧面设置有垂直双孔的圆柱空腔且水平放置,且所述双孔分别与所述进气阀和出气阀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气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U形管,所述出气阀与所述U形管之间的高度差不低于20cm。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出水压力、流过水电阻的电流和水电阻温度;当所述出水压力、流过水电阻的电流和水电阻温度中的任一项超过其对应的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供水单元停止供水。
更进一步地,所述供水单元包括水泵和蓄水池;运行过程中,当所述水电阻温度变化时,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调整所述水泵的设定转速,并将所述设定转速与水泵的实际转速相减后,通过PID运算控制所述水泵的转速直至所述温度达到设定值。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经另一所述中空管后流出的水进入所述蓄水池中,所述蓄水池的蓄水量Vw满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28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铜铝新材料管道打磨用自调节装置
- 下一篇:减少二维码重工底片使用量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