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工位自动剥笋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23587.6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4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曹成茂;胡海星;刘权;王成武;孙燕;张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N7/00 | 分类号: | A23N7/00;B07B4/0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邦滋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5 | 代理人: | 李蕾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工位 自动 剥笋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工位自动剥笋机,包括有剥笋装置、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分选装置、机架以及护罩,所述剥笋装置用于竹笋去壳,固定于机架上方;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安装整机的电控系统,控制机器、风机运转,设有欠压、失压和过载保护,设于电机上方;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作为配套动力,将电机固定于机架上,通过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带动机器工作。该剥笋机的剥笋装置利用在入料口的压辊下方设置刀片,通过输送带与压辊之间的配合,达到快速剥除笋壳且不破坏笋肉的目的,整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可以显著提高剥笋效率,节省人工和成本,有较强的生产适应性和经济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工位自动剥笋机。
背景技术
竹笋,即竹的嫩茎,味道鲜美,口感香脆,不仅可作为“菜中珍品”的蔬菜,还是具有助消化、防便秘等功效的良药。我国竹林面积逾9000万亩,竹笋产量丰富,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成为多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竹笋在食用之前需去除笋壳,保留笋肉,工序较为繁琐。在用量少的情况下,只需人工剥笋即可,但若需要大量加工,工作强度则较大,人工剥笋不仅效率低,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力、财力,尤其在雨季,竹笋生长速度迅猛,生长周期短,若不采摘则无法食用,并且人工剥笋速度达不到竹笋收获速度,不及时处理则容易腐坏或出现木质化,丧失鲜嫩可口的食用品质。
现有剥笋技术中,多采用人工剥笋,即用刀片划开竹笋的外壳,再用手指自上而下缠绕笋壳直至脱落,人工剥笋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被刀和笋壳划伤,对操作人员有人身安全。而现有的剥笋机构多为手摇式,即一只手摇动手柄,另一只手用于将竹笋填入,该类机器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对竹笋的直径、长度要求较高。针对以上方面,本发明采用的剥笋装置可适用于直径10mm~65mm、长度200mm~600mm内的竹笋,通过在压辊下方设置刀片,并与输送带配合,从而达到剥笋的效果;又采用基于PLC剥笋过程的自适应控制,设有欠压、失压和过载保护,工作稳定,损伤率低;另外在剥笋装置下方设置风机分离笋壳和笋肉以减轻工作强度。总体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剥笋效率和笋肉的完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工位自动剥笋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单工位自动剥笋机,包括有剥笋装置、控制装置、驱动装置、分选装置、机架以及护罩,所述剥笋装置用于竹笋去壳,设于机架上方;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电机和风机的运转,控制装置与机架相连且固定于电机上方;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作为配套动力,将电机固定于机架上,电机通过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带动机器工作;所述分选装置用于分离笋壳和笋肉,设于剥笋装置下端,固定于机架上;所述护罩用于保护操作人员和避免机器损伤,位于剥笋装置外侧并通过铰链与机架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剥笋装置包括输送机构、压辊机构,所述输送机构通过固定板固定于机架上,所述压辊机构一端通过轴承座固定于输送机构上,另一端可上下活动,所述剥笋装置可整体拆卸。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调节螺栓、侧板、挡板、传动轴一、固定板、固定心轴一、出料压辊、输送带、滚筒、滚筒轴,所述调节螺栓固定于侧板上,用于限制压辊机构位置,所述挡板设于输送带两侧且固定于侧板上;所述固定板设有四个并分别固定于两块侧板下方;所述固定心轴一设有三个,从入料位置到出料位置均匀分布,固定心轴一用于固定两块侧板;所述出料压辊设于输送带运动方向下方并通过传动轴一固定于侧板之间;所述输送带设于侧板之间,通过设于滚筒轴上的滚筒带动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栓顶端设有橡胶套,底端固定于侧板上,通过与螺母配合可自由调节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压辊通过输送带与输送带运动方向下方的滚筒紧密配合,可通过调节传动轴一在侧板腰孔中的位置,从而调节出料压辊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压辊直径为50mm~70mm,材质为聚氨酯,表面设有凹凸条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3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