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的高性能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23826.8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7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磊;刘润闻;黄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4 | 分类号: | B32B27/34;B32B27/02;B32B17/02;B32B9/00;B32B27/12;B32B9/04;B32B17/1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张永辉 |
地址: | 2141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纤维 性能 增强 复合材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的高性能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包括胶衣层,所述胶衣层上设置有无碱短切毡层,所述无碱短切毡层上设置有若干层复合纤维混编布,若干层复合纤维混编布依次纵横交替设置;所述复合纤维混编布包括玻璃纤维层、芳纶纤维层、碳纤维层和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所述玻璃纤维层和所述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芳纶纤维层和所述碳纤维层的两侧;所述芳纶纤维层的纤维束、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束和所述玻璃纤维层的纤维束均各自平行并列排布。本发明所使用的芳纶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所使用的碳纤维的分子结构是稳定的梯形六元环,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本发明质量轻、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本发明的复合纤维混编布以不同层数纵横交错层积,使受力较大维度获得较大强度;一方面降低成本,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一方面减轻重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钢复合材料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含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的高性能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玻璃钢复合材料是由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嵌入热固性树脂中或被其包裹形成复合结构的材料。目前市场上生产使用的玻璃钢材料多采用树脂浸润玻璃布材料来成型,该方法浸润效果好,工艺简单,但是,这种玻璃钢材料用量较多、质量较重、使用寿命较短,在强度上也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含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的高性能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含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的高性能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包括胶衣层,所述胶衣层上设置有无碱短切毡层,所述无碱短切毡层上设置有若干层复合纤维混编布,若干层复合纤维混编布依次纵横交替设置;所述复合纤维混编布包括玻璃纤维层、芳纶纤维层、碳纤维层和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所述玻璃纤维层和所述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芳纶纤维层和所述碳纤维层的两侧;所述芳纶纤维层的纤维束、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束和所述玻璃纤维层的纤维束均各自平行并列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芳纶纤维层的纤维束、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束和所述玻璃纤维层的纤维束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层为无碱无捻玻璃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层的纤维束用量为300~400g/m2,所述芳纶纤维层的纤维束的用量200~300g/m2,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束的用量为200~400g/m2,所述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的用量为100~200g/m2。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层为0.2~0.6mm厚,所述芳纶纤维层为0.2~0.6mm厚,所述碳纤维层为0.2~0.6mm厚,所述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为0.2~0.6mm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使用的芳纶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所使用的碳纤维的分子结构是稳定的梯形六元环,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本发明质量轻、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本发明的复合纤维混编布以不同数量纵横交错层积,使受力较大维度获得较大强度;一方面降低成本,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一方面减轻重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复合纤维混编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注释:胶衣层1,无碱短切毡层2,复合纤维混编布3,玻璃纤维层301,芳纶纤维层302,碳纤维层303,无碱玻璃纤维短切毡层30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东方高速艇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38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