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5336.1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8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岳宏伟;何洪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范盈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耦合 驱动 电动汽车 动力 传动系统 分析 方法 | ||
1.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双电机耦合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构型,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将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各部件抽象为具有转动惯量的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轴段及齿轮啮合部分则视为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弹性体;
步骤2、确定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中的所述节点、所述轴段以及所述齿轮啮合部分对应的结构参数;
步骤3、基于机械振动理论求解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自由振动方程,得到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对应振型;
步骤4、计算电机激励频率,确定使所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达到固有频率时的临界车速;
步骤5、计算对应固有频率对各部件参数的灵敏度,通过调整对应部件参数对共振车速点进行优化;
步骤6、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振动模型,仿真计算关键轴段的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
步骤7、基于转矩变化曲线和整车角加速度变化曲线计算响应曲线超调量和响应时间,评价扭振模型强迫振动动态响应性能;
步骤8、若关键轴段处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与振荡超出预定阈值条件,则调整电机转输出转矩变化率,对比不同输入转矩变化率情况下的转矩动态响应曲线及速度响应滞后时间,并主动兼顾汽车动力性和扭振抑制提供对应的控制策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采用集中质量法将动力传动系统简化为扭振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参数利用理论计算、工程试验方式获得各所述节点的转动惯量、所述轴段的刚度、阻尼及齿轮结构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具体基于电机控制理论计算电机激励频率,确定达到模型固有频率时的电机临界转速并作临界转速图,基于传动比计算临界车速,设定汽车常用行驶工况,判断工况内的临界车速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所述灵敏度具体通过选取临界车速点对应的固有频率,基于直接求导法计算得到;在计算得到的灵敏度中选取绝对值较大的灵敏度所对应的结构参数进行调整,结合固有频率调整目标及灵敏度的正负判断将该参数进行放大或缩小操作,重复执行步骤2至步骤4以实现最优的优化效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针对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与振荡超出预定阈值条件的关键轴段处,对输入转矩的变化率分别以不同百分比进行调整;重复执行步骤6至步骤7,对比转矩变化曲线的超调量和响应时间,对比整车角速度变化曲线的速度响应滞后时间,在允许的速度响应滞后时间范围内取转矩变化曲线超调量最小、振荡程度最小、响应最快的输入转矩变化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533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全生物基材料稳定钙钛矿量子点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广义对齐的布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