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集成式中冷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29302.X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2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尹玉婷;丁技峰;刘江伟;刘永丰;黄云龙;郑麟;顾维东;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F02M31/04;F01M9/08;F01M9/10;F01P7/16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马倩倩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集成 式中冷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柴油机集成式中冷器,包括右中冷器进气腔、右中冷器芯子、中冷器出气腔、节温器、滴油嘴、左中冷器芯子、左中冷器进气腔、风机和燃烧器,右中冷器芯子和左中冷器芯子包含海水侧和淡水侧,节温器包含节温器壳体、节温器芯子和节温器盖;风机和燃烧器组成了进气加温装置。本发明所述的集成式中冷器,有效解决了水陆两栖车辆柴油机中冷器占用体积大、紧凑性差的问题,相比传统中冷器,既可以满足柴油机水上螺旋桨特性工况和陆上车用特性工况,又可以满足柴油机低温起动工况,大大提升了增压中冷系统的紧凑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增压中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柴油机集成式中冷器。
背景技术
现代大功率柴油机一般都采用增压中冷技术来提高柴油机动力性能,降低柴油机热负荷,改善柴油机排放。对于水陆两栖车辆柴油机而言,增压中冷系统要更为复杂:在水上工况螺旋桨特性时,采用海水冷却增压后空气;在陆上工况车用特性时,采用淡水冷却增压后的空气;在低温地区柴油机起动时还需要对进气系统进行加温。因此,满足水陆两栖车辆柴油机两种工况需求的中冷器一般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重量很大,造成柴油机的高度和宽度不同程度的增大,整机的集成程度低,不紧凑。
水陆两栖车辆大功率柴油机一般为V型柴油机,气缸分左、右两排,增压中冷一般采用左、右两个中冷器分别对两排气缸进行冷却,分别采用两套进气加温装置进行加温,分别两个滴油嘴进行气门润滑。本发明本着一体化设计理念,对不同功能的零部件进行高度集成设计,用一个部件满足了柴油机增压中冷和低温起动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在对中冷器、进气加温装置、滴油嘴进行了集成设计,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柴油机起动性能,在前述零部件集成的基础上又集成了节温器,提高了增压中冷系统的紧凑性,减轻了系统重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柴油机集成式中冷器,包括右中冷器进气腔、右中冷器芯子、中冷器出气腔、节温器、滴油嘴、左中冷器芯子、左中冷器进气腔、风机和燃烧器,所述右中冷器进气腔、右中冷器芯子、中冷器出气腔、左中冷器芯子和左中冷器进气腔由右到左依次连接,装配为一体集成式中冷器结构,节温器集成在中冷器出气腔上,形成水路,右中冷器进气腔和左中冷器进气腔分别通过右中冷器芯子气侧和左中冷器芯子气侧与中冷器出气腔形成气路,滴油嘴、风机和燃烧器连通于中冷器出气腔中的气路。
进一步,所述左中冷器芯子和右中冷器芯子对称连接于中冷器出气腔的两侧,左中冷器芯子和右中冷器进气腔对称设于中冷器出气腔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右中冷器芯子内通过密封隔板分隔为海水侧和淡水侧,海水侧设有海水进口和海水出口,淡水侧设有淡水进口和淡水出口,左中冷器芯子和右中冷器芯子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滴油嘴、风机和燃烧器在中冷器出气腔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节温器位于滴油嘴上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相比传统中冷器,对左右出气腔进行集成,并且集成进气加温、节温器和滴油嘴,减少进气加温装置及滴油嘴的数量,有利于提高柴油机的紧凑性。
(2)本发明中冷器芯子将海水冷却和淡水冷却进行集成,既满足水陆两栖工况,又减小整个中冷器的体积和重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B-B面剖视图;
图3为左中冷器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93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