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荧光陶瓷及高亮度LED照明光源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30034.3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4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浩;康健;陈东顺;甄方正;申冰磊;张永丽;赵超;邵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沂市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44 | 分类号: | C04B35/44;C04B35/622;C04B35/64;F21K9/235;F21K9/64;F21K9/69;F21V29/89;H01L33/50;F21Y115/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方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7 | 代理人: | 朱智杰 |
地址: | 221400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荧光 陶瓷 亮度 led 照明 光源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荧光陶瓷器件及高亮度LED照明光源,所述复合荧光陶瓷由荧光陶瓷片和无发光陶瓷片组成,所述荧光陶瓷片的化学式为(Y1‑xCex)3Al5O12,x=0.001~0.01;所述无发光陶瓷片为YAG透明陶瓷,化学式为Y3Al5O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体系匹配的YAG材料来封装荧光陶瓷,并通过控制烧结温度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烧结,有效实现荧光陶瓷的热量向无发光陶瓷进行传导,运行温度低,发光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荧光陶瓷及高亮度LED照明光源设计。
背景技术
当前,LED芯片集成技术越来越成熟,蓝光功率密度超过1~2W/mm2已成必然趋势。然而,光转换材料吸收的能量产生的越多,随之产生的热量也增多,对于光转换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般,光转换材料的热量产生途径有两种:1) 光转换材料斯托克斯损失:发光离子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到激发态的最低能级产生无辐射跃迁,发光光子能量降低,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2) 光转换材料温度猝灭的“恶性循环效应”:蓝光能量密度过高,光转换材料内部产生热量较快,温度急速上升,导致其量子效率(光转换效率)会急剧下降,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后(约300℃)将下降至30%;这意味着产生的更多热量,反过来引起器件温度继续升高,进而带来永久性破坏。例如,在采用荧光粉作为光转换材料时,超过0.2 W/mm2的蓝光激发下,温度瞬间由198℃升高到549℃,远远超过荧光粉正常运行温度(200℃),发光严重猝灭并伴随碳化现象。因此,良好的散热设计和相关装置对保障光转换材料的正常运行(运行温度150℃)尤其重要。
在光转换材料中,荧光陶瓷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导热性好,且发光性能优异,被认为是最佳的高亮度照明材料。一般的,荧光陶瓷散热的方式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小尺寸荧光陶瓷直接贴合在芯片表面,通过芯片来导热;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大尺寸荧光陶瓷片,通过自身和基底导热。两者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在高功率密度时,热累积太大,仅靠向芯片导热效率很低(芯片自身也会产生热量),会达到荧光陶瓷的热猝灭温度,瞬间死灯;后者不利于获得高的光学拓展量,提高光束整形难度,高亮度光源。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即多个荧光陶瓷组合方案,有利于陶瓷的散热和发光。例如,专利CN111285680A提出了一种包边结构的荧光陶瓷器件:将荧光陶瓷与非发光陶瓷分别烧结,随后组合在一起,应用在激光照明系统。但要维持荧光陶瓷稳定运行,仍需要给补充额外的散热装置;另一方面,两步烧结工艺复杂,且实现包边圆弧与圆片紧密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荧光陶瓷热量很难传导和辐射出去。因此,综合来看,需要新的组合和烧结方案,既可实现小尺寸、高亮度荧光陶瓷器件,又可实现其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发光陶瓷与非发光陶瓷叠层的荧光陶瓷器件及其照明光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荧光陶瓷器件,由荧光陶瓷片和无发光陶瓷片组成,上表层为荧光陶瓷片,下表层为无发光陶瓷片。
优选的,所述荧光陶瓷片的化学式为(Y1-xCex)3Al5O12,x=0.001~0.01;所述无发光陶瓷片为YAG透明陶瓷,化学式为Y3Al5O12。
优选的,所述荧光陶瓷片的尺寸为3*3 mm,厚度为0.5~1.0 mm;所述无发光陶瓷的尺寸为20*20 mm,厚度为0.5~1.0 mm。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荧光陶瓷器件的制备方法,实现荧光陶瓷与无发光陶瓷的组合,包含有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沂市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新沂市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00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