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33577.0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4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围;史维国;郝玉国;周广贺;钮永飞;缪登明;赖纪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泰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4;G01N1/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圆融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17 | 代理人: | 赵磊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有毒气体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包括上盖、下盖,上盖的中间设有防爆玻璃,下盖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第一连接支架连接有声光报警器、缆线和第一法兰,第一法兰后端连接有第一气体传感器,第一气体传感器套设有连接套筒,连接套筒的内部设有真空吸气泵,第二连接支架连接有人体感应传感器和第二法兰,第二法兰的上方连接有第二气体传感器,上盖的下端设有显示板,显示板的下方设有信号处理模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气体检测的效率和精度高,同时排气口连接有净化器,能够实现排出气体的净化,防止有毒气体被人体吸收导致工作人员中毒,提高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对大气中污染物质的监测已成为我国环境监测的重要工作。随着对大气污染环境的监测力度的增加,对第一气体传感器的研发和使用要求越来越高。气体检测仪是搭载第一气体传感器的气体检测仪器,用于对气体泄漏浓度检测,主要运用在石油、化工、煤矿、考古等行业及污染严重的工厂、毒气泄漏场地等,用于监测气体成分、浓度及泄漏源。气体检测仪包括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固定式气体检测仪,现有的固定式气体检测仪多是扩散式检测,通过游离在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经过检测仪时被检测出来,检测效率低、误差大。有的检测仪增加4G、5G模块,但是4G、5G模块需要增加流量,增加成本,且现有的固体检测仪仅通过电源供电,在断电的情况下无法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包括上盖、下盖,所述上盖的中间设有防爆玻璃,所述上盖和下盖螺连,所述下盖后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下盖前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左端连接有声光报警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右端连接有缆线,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后端连接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后端连接有第一气体传感器,所述第一气体传感器套设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设有真空吸气泵,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前端连接有人体感应传感器,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中间上方设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二法兰的上方连接有第二气体传感器,所述上盖的下端设有显示板,所述显示板的下方设有信号处理模组。
进一步优选,所述真空吸气泵的后端设有进气管,其进气口处连接有吸气嘴,所述吸气嘴采用球型设计,其上开设有多个圆孔。
进一步优选,所述真空吸气泵的前端设有出气管,其与连接套筒相连,所述出气管和连接套筒的连接处设有分子筛。
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套筒与第一法兰螺连,所述连接套筒的下端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管道连接有净化器。
进一步优选,所述显示板上沿其圆周方向依次设有显示灯、防呆标志、按钮、防呆标志,所述显示板的中间设有液晶显示屏。
进一步优选,所述信号处理模组和声光报警器、第一气体传感器、真空吸气泵、缆线、人体感应传感器、显示板和第二气体传感器均相连。
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呈T型结构且和下盖一体设计。
进一步优选,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与真空吸气泵的连接处均设有气路单向阀。
进一步优选,所述分子筛包含多层分子筛膜。
进一步优选,所述下盖内设有蓄电池,其设置于信号处理模组的下方。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仪,通过真空吸气泵能够提高气体的浓度,通过设置吸气嘴能够增加吸气范围和方向,通过设置分子筛能够提纯检测气体,减少其他气体干扰,提升了气体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两个气体传感器确保气体检测的精确性,且排气口连接有净化器,能够实现排出气体的净化,防止有毒气体被人体吸收导致工作人员中毒,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泰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泰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35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