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33693.2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4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迁市京成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02;C04B18/08;C04B18/16;C04B24/12;C04B16/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创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74 | 代理人: | 吴海燕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弃物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成分组成:水泥、硅质砂粒、废石、粉煤灰、水、减水剂、轻骨料、三乙醇胺、聚丙烯纤维,包括如下步骤:工业废弃物的粉碎;选择原料;粉煤灰陶粒的制备;轻骨料的制备;外加剂制备;搅拌混合。在制备混凝土的原材料中加入了粉煤灰与废石,既能够回收火电厂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又可以使该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适应性增强,制备混凝土时,向搅拌装置的内部添加三乙醇胺与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可以以使该混凝土的强度增加并可以使该混凝土变得耐磨、耐腐蚀,三乙醇胺作为介质,可以使聚丙烯纤维均匀的与混凝土的其它材料进行混合,使该透水性好的混凝土透水性更好,且强度更高、使用寿命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增强剂、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透水混凝土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
这种铺装材料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能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效果不够好,且透水混凝土的秋安度不够,存在塌陷损坏的潜在潜在危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效果不够好,且透水混凝土的秋安度不够,存在塌陷损坏的潜在潜在危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由以下成分组成:
水泥、硅质砂粒、废石、粉煤灰、水、减水剂、轻骨料、三乙醇胺、聚丙烯纤维。
优选的,所述水泥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
优选的,所述废石粉碎后的平均粒径为18-22mm。
优选的,所述减水剂选用萘系高效减水剂,且减水剂的掺量范围粉剂为0.75%~1.5%,液体为1.5%~2.5%。
一种工业废弃物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工业废弃物的粉碎:将收集的废石进行粉碎处理,废石为矿石与山石,将废石粉碎到平均粒径为18-22mm;
(2)选择原料:制备混凝土的砂优先选用坚硬不含杂质有棱的硅质砂粒,制备混凝土所使用的水选用无污染的水,如选用有污染的水,应先检验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
(3)粉煤灰陶粒的制备: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电石渣、石膏、外加剂等材料经计量、配料、成型、水化和水热合成反应或自然水硬性反应制成;
(4)轻骨料的制备:将轻粗骨料、轻砂与水泥、水进行配置,其中采用的轻粗骨料主要有粉煤灰陶粒和陶砂、粘土陶粒和陶砂、页岩陶粒和陶砂,以及天然轻骨料中的浮石、火山渣等;
(5)外加剂制备:选用三乙醇胺与聚丙烯纤维,三乙醇胺对聚丙烯纤维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同时聚丙烯纤维不溶于水,但聚丙烯纤维溶于三乙醇胺,同时三乙醇胺可以溶于水,将聚丙烯纤维均匀分散的放入三乙醇胺中;
(6)搅拌混合:
A、将水泥、硅质砂粒、废石、粉煤灰、轻骨料、三乙醇胺、聚丙烯纤维通一加入到搅拌装置内部;
B、将再将水加入到搅拌装置内部,进行充分搅拌10-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迁市京成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宿迁市京成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36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