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37122.6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5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珍;梅振飞;尹丽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C22B7/00;C22B1/00;C01D1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徐秋平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 锂电池 电极 材料 回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废旧锂电池进行预处理,获取所述废旧锂电池的电极材料;
对所述电极材料进行预热解,产生固体产物和挥发性气体;
将所述固体产物经重选分离出铝箔和铜箔并回收,获取分离了所述铝箔和所述铜箔后的固体剩余物;
对所述固体剩余物、所述挥发性气体及从外部通入的水蒸气同时进行气化,使所述挥发性气体和所述水蒸气与所述固体剩余物反应,以获取可回收固体和可燃气,及实现固定所述电极材料中的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预热解的工作温度为350~550℃,工作时间为20-30min;所述可燃气用于为所述预热解供热;对应所述气化的工作温度为600~750℃;所述挥发性气体和所述水蒸气与所述固体剩余物反应的反应时间为30-5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弹跳筛对所述固体产物进行重选,以将所述铝箔和所述铜箔从所述固体产物中分离出来进行回收;
所述固体剩余物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碳、氧化钴、氧化锰、氧化镍、氧化钴锂及镍;
所述可回收固体的成分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碳酸锂、氧化锰、碳、氟化锂、钴、氧化镍、氧化钴;其中,所述碳的重量分数低于10%。
4.一种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热解炉、重选装置、气化炉、冷却出料机构及吸收装置;
所述预热解炉上的出料口与所述重选装置相连,所述预热解炉上的挥发性气体出口与所述气化炉相连,用于对废旧锂电池的电极材料进行预热解,以产生固体产物和挥发性气体;
所述重选装置用于对所述固体产物进行重选,以将铝箔和铜箔从所述固体产物中分离出来并回收,获取分离了所述铝箔和所述铜箔后的固体剩余物;
所述气化炉上的入料口与所述重选装置相连,所述气化炉上设有水蒸气入口,所述水蒸气入口用于向所述气化炉内通入水蒸气,所述气化炉用于对所述固体剩余物、所述挥发性气体及所述水蒸气同时进行气化,使所述挥发性气体和所述水蒸气与所述固体剩余物反应,以获取可回收固体和可燃气,及实现固定所述电极材料中的氟;
所述冷却出料机构与所述气化炉相连,用于回收所述可回收固体;
所述吸收装置与所述气化炉上的可燃气出口相连,用于回收所述可燃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其中,
所述第一燃烧室分别与所述预热解炉和所述吸收装置相连,用于燃烧所述可燃气,以实现为所述预热解炉供热;
所述第二燃烧室与所述气化炉连接,其内设有清洁燃料,用于为所述气化炉供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装置和烟气净化系统;其中,
所述除尘装置设置在所述吸收装置与所述第一燃烧室之间,用于对所述可燃气进行除尘处理;所述除尘装置采用旋风除尘器或静电除尘器;
所述烟气净化系统与所述预热解炉的烟气出口相连,用于对所述烟气出口排出的烟气进行净化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除尘装置与所述第一燃烧室之间,用于对经所述除尘装置除尘处理后的可燃气进行净化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解炉的烟气出口与所述水蒸气入口相连,用于向所述气化炉内提供所述水蒸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有CO2的水浸出装置;所述水浸出装置与所述冷却出料机构相连,用于对所述可回收固体进行CO2通入条件下的水浸处理,以分离所述可回收固体中的可溶性锂盐和不溶性物质。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装置内装有以下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的化学吸收剂:石灰(CaO)、熟石灰(Ca(OH)2)、改性Ca(OH)2、白云石煅烧产物、碳酸钠、片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712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