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及换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39312.1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9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孙健;戈志华;杜小泽;杨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0/02 | 分类号: | F25B30/02;F25B30/06;F25B31/00;F25B41/2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超级 热泵换热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换热装置由热汇入口(1)、热汇出口(2)、热源出口(3)、热源入口(4)、A换热器(5)、B换热器(6)、C换热器(7)、D换热器(8)、A压缩装置(9)、B压缩装置(10)、A转轴(11)、B转轴(12)、A通道开关(13)、B通道开关(14)、A阀门(15)、B阀门(16)、C阀门(17)、D阀门(18)、A驱动装置(19)、B驱动装置(20)、A循环工质和B循环工质构成;其中A压缩装置(9)包括A低压腔(9a)、A中压腔(9b)、A高压腔(9c)、A驱动装置(19)和A转轴(11);B压缩装置(10)包括B低压腔(10a)、B中压腔(10b)、B高压腔(10c)、B驱动装置(20)和B转轴(12);A转轴(11)上安装A叶片(11a)和B叶片(11b),B转轴(12)上安装C叶片(12a)和D叶片(12b);
所述A循环工质依次经过A换热器(5)、A阀门(15)、C换热器(7)和A压缩装置(9)返回A换热器(5);B循环工质依次经过B换热器(6)、C阀门(17)、D换热器(8)和B压缩装置(10)返回B换热器(6);热汇从热汇入口(1)依次经过A换热器(5)和B换热器(6)被加热,热源从热源入口(4)依次经过D换热器(8)和C换热器(7)被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换热器(5)与B换热器(6)的主管道串联;C换热器(7)与D换热器(8)的主管道串联;A换热器(5)的换热管一端通过A阀门(15)分别与C换热器(7)的换热管一端和B阀门(16)相连,B阀门(16)与A压缩装置(9)相连;A换热器(5)的换热管另一端与A高压腔(9c)连接;C换热器(7)的换热管一端与A低压腔(9a)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换热器(6)的换热管一端通过C阀门(17)分别与D换热器(8)的换热管一端和D阀门(18)相连,D阀门(18)与B压缩装置(10)相连;B换热器(6)的换热管另一端与B高压腔(10c)相连;D换热器(8)的换热管另一端与B低压腔(10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压缩装置(9)包括A低压腔(9a)、A中压腔(9b)、A高压腔(9c)、A驱动装置(19)、A通道开关(13)和A转轴(11);转轴A(11)通过A低压腔(9a)和A中压腔(9b)之间的支架固定在该两个腔内;在A低压腔(9a)内,A转轴(11)上装有A叶片(11a),在A中压腔(9b)内,A转轴(11)上装有B叶片(11b);A驱动装置(19)固定在A低压腔(9a)下面,并与与A转轴(1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压缩装置(10)包括B低压腔(10a)、B中压腔(10b)、B高压腔(10c)、B驱动装置(20)、B通道开关(14)和B转轴(12);B转轴(12)通过B低压腔(10a)和B中压腔(10b)之间的支架固定在该两个腔内,在B低压腔(10a)内,B转轴(12)上安装C叶片(12a),在B中压腔(10b)内,B转轴(12)上安装D叶片(12b);B驱动装置(20)固定在B低压腔(10a)下面,并与B转轴(1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热源及热汇采用两级及以上换热器串联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上安装的叶片采用涡旋式、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叶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换热器采用壳管式、板式或者热管式换热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循环工质为水;B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
10.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超级热泵换热装置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的换热运行包括:
(1)A通道开关(13)开启,B阀门(16)关闭,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关闭,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不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不经过A叶片(11a)压缩直接经过通A道开关(13)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过A阀门(15)返回C换热器(7);
(2)A通道开关(13)关闭,B阀门(16)关闭,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关闭,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不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再经过A叶片(11a)压缩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A过阀门(15)返回C换热器(7);
(3)通道A开关(13)关闭,B阀门(16)开启,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关闭,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不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再经过A叶片(11a)压缩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过A阀门(15)后部分A循环工质进入压A缩装置(9),其余A循环工质返回C换热器(7);
(4)A通道开关(13)关闭,B阀门(16)开启,B通道开关(14)开启,D(阀门18)关闭,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开启,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再经过A叶片(11a)压缩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过A阀门(15)后部分A循环工质进入A压缩装置(9),其余A循环工质返回C换热器(7),B循环工质在D换热器(8)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B压缩装置(10),在B低压腔(10a)中被D叶片(12b)压缩后进入B中压腔(10b),循环工质A再不经过叶片C(12a)压缩进入高压腔B(10c),B循环工质进入B换热器(6)加热热汇,再经过C阀门(17)返回D换热器(8);
(5)A通道开关(13)关闭,B阀门(16)开启,B通道开关(14)关闭,D阀门(18)关闭,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开启,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再经过A叶片(11a)压缩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过A阀门(15)后部分A循环工质进入A压缩装置(9),其余A循环工质返回C换热器(7),B循环工质在D换热器(8)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B压缩装置(10),在B低压腔(10a)中被D叶片(12b)压缩后进入B中压腔(10b),A循环工质再经过C叶片(12a)压缩进入B高压腔(10c),B循环工质进入B换热器(6)加热热汇,再经过C阀门(17)返回D换热器(8);(6)A通道开关(13)关闭,B阀门(16)开启,B通道开关(14)关闭,D阀门(18)开启,A驱动装置(19)开启,B驱动装置(20)开启,A循环工质进行循环,B循环工质进行循环,A循环工质在C换热器(7)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A压缩装置(9),在A低压腔(9a)中被B叶片(11b)压缩后进入A中压腔(9b),A循环工质再经过A叶片(11a)压缩进入A高压腔(9c),A循环工质进入A换热器(5)加热热汇,再经过A阀门(15)后部分A循环工质进入A压缩装置(9),其余A循环工质返回C换热器(7),B循环工质在D换热器(8)中被加热变为蒸汽进入B压缩装置(10),在B低压腔(10a)中被D叶片(12b)压缩后进入中B压腔(10b),A循环工质再经过C叶片(12a)压缩进入B高压腔(10c),B循环工质进入B换热器(6)加热热汇,再经过C阀门(17)部分B循环工质进入B压缩装置(10),其余B循环工质返回D换热器(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3931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密度陶瓷纤维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带防爆灯的智能指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