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涌清淤防污染扩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4166.1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柯友青;刘亚斌;许声盖;唐兴园;杨俊;夏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B3/0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季辰玲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淤 污染 扩散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的河涌清淤防污染扩散装置,包括:污染截留网,设置在清淤设备后方水体中,其牵引绳与清淤设备连接,浮筒下设置多根吸附材料绳组成拦截网,沉底钩与吸附材料绳连接;底泥净化剂添加装置,通过计量装置及软管与喷嘴管相连,喷嘴管设置在浮筒下;污染浓度监测装置设置于拦截网后端的水体中,与浮筒连接;当污染浓度超过设定值,控制底泥净化剂添加装置向水体中添加底泥净化剂。本发明对城市中小型内河涌清淤时清淤设备施工过程中扰动底泥引起的污染物扩散有很好的拦截作用,同时通过反控添加底泥净化剂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染扩散,并对未清除的污染底泥起到消减的作用;把清淤与底泥净化进一步结合起来做到同步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涌清淤防污染扩散装置,应用于河涌清淤产生的污染泥浆扩散控制及进一步净化。
背景技术
针对河涌内源污染底泥的治理一般是采用清淤及底泥净化结合的方式。目前内河涌的清淤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人工或者机械清淤,特别是不具备干水作业的情况下,采用机械在河涌内施工就会造成污染底泥扩散的问题,不仅仅容易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扩散增加治理难度,也使得清淤效果不佳。同时清淤后针对表层难以清除的污染浮泥或者遗留的轻度污染底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净化消除;但两者一般施工时会采用分开施工的方式,不仅使工期延长且增加了二次施工的成本。
能否有效控制机械带水清淤时污染底泥的扩散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以及是否可以考虑把底泥净化与之做到同步施工,极大的增加施工效率,值得探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涌清淤防污染扩散装置,能够对河涌清淤过程中的污染底泥扩散问题予以很好的解决,不仅对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减少二次污染造成二次清淤的风险;同时可进行底泥净化的同步施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在确保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实际施工成本的投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河涌清淤防污染扩散装置,其包括:
污染截留网,设置在清淤设备后方水体中,包括牵引绳、浮筒、吸附材料绳和沉底钩;所述牵引绳一端与所述清淤设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筒连接,所述浮筒下设置多根所述吸附材料绳组成拦截网,所述吸附材料绳的尾部连接有所述沉底钩;
底泥净化剂添加装置,所述底泥净化剂添加装置中的底泥净化剂存放于所述清淤设备上,通过计量装置及软管与喷嘴管相连,所述喷嘴管设置在所述浮筒下方;
污染浓度监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拦截网后方水体中,与所述浮筒连接;当污染浓度超过设定值,所述污染浓度监测装置控制所述底泥净化剂添加装置向水体中添加底泥净化剂。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浮筒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浮筒之间通过浮筒链串接在一起。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浮筒的长度取所述清淤设备宽度的2倍或河涌宽度中的较小值。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吸附材料绳的长度为1-1.5倍水深,材料为选自聚氯乙烯叉、聚丙烯或改性纤维的人工合成材料。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吸附材料绳包括中心细绳以及沿所述中心细绳的长度、呈立体状态向四周辐射设置的丝条。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喷嘴管包括固定在所述浮筒底部的主管以及分布于所述水体中的多个支管,所述主管与所述支管内部相通,沿所述支管的长度设置有多个喷嘴。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支管垂直于水体中,顶部的所述喷嘴位于水体下0.1m,底部的所述喷嘴距离河涌底部0.5m。
作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方式,所述主管通过所述软管与清淤设备上的药剂箱连接,所述底泥净化剂存放于所述药剂箱内,所述软管的长度为所述浮筒至所述药剂箱的距离的1.2-1.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41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