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独立卷绕的纺纱方法以及纺纱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5700.0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邱丽遐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丽遐 |
主分类号: | D01H1/36 | 分类号: | D01H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独立 卷绕 纺纱 方法 以及 纺纱机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纺纱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纺纱机。被钢领和钢丝圈、磁环的导纱环或锭帽的导纱环加捻的纱线,以一定圈数卷绕在旋转的旋转体上,从旋转体一端进入纱线通道,从纱线通道的另一端在牵引机构作用下离开所述旋转体;然后在卷绕机构作用下,卷绕成筒纱或者管纱;进一步,提出采用这种纺纱方法的环锭纺纱机和粗纱机。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了纱线在卷绕在旋转体时的恒定的张力,而且将纱线的加捻过程和卷绕过程分离,并且施加第二次加捻。有益之处是:一方面,加捻后的纱线有恒定的纱线张力卷绕在旋转体和筒管上,突破了钢领或者磁环的尺寸限制,从而实现了大直径卷装的筒纱的可能性,一方面提高了环锭纺和粗纱机的加捻效果和纱线的引纱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械,尤其是环锭纺机和粗纱机的加捻方法和卷绕方法。背景技术
环锭纺纱机,作为被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设备,由于其原料的适应性广,纱支范围涵盖了从2Ne到300Ne和优异的纱线质量,一直是短纤纺纱领域锭子数最多和最成熟的纺纱机械。作为环锭纺纱机的前一道工序,粗纱机与环锭纺纱机配套使用,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纺纱准备机械。
环锭纺作为最为成功的纺纱设备本身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环锭纺工作原理是锭子带动纱线旋转,卷绕在筒管上,纱线带动钢丝圈在钢领上旋转滑动,给须条加捻。一个不利的地方是:由于转速越高,钢丝圈与钢领之间的摩擦越大,限制了钢丝圈的速度,从而限制了环锭纺的纺纱速度,一般钢丝圈的引纱速度不大于40m/min.。另一个不利地方是:纱线带动钢丝圈在钢领上回转加捻后,直接卷绕在筒管上。由于筒管是处在钢领中间,且钢领沿着筒管的轴线上下往复运动。这就有2个不足之处:一方面钢领的直径限制了筒管的纱线容量。越小的钢领对提高钢丝圈的速度是有利的,但是,钢领直径越小,每个筒管的纱线的直径越少,纱线容量越纱。所以钢领的直径与筒管纱线的容量是矛盾的。另一方面,钢领和钢丝圈必须沿着筒管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以及筒管上纱线卷绕的纱线直径大小发生变化,纱线的张力在不同的筒管不同的高度是变化,随着筒管纱直径的大小变化,因而更容易造成张力的变化引起的纱线断头,降低了环锭纺的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环锭纺纱机的速度,即是提高锭子和钢丝圈的转速(纱线的引纱速度),有各种发明方案被提出。
如中国专利“环锭纺纱机”(CN109989138A),一种是用高速回转的磁环和磁环上的导纱环取代钢领和钢丝圈,将钢丝圈由纱线驱动的被动驱动,改为磁环主动高速旋转,借助固定在磁环上的导纱环牵引纱线,围绕纱锭进行加捻,并且直接卷绕在纱锭的筒管上。
如中国专利“一种高速环锭子启动控制方法与细纱机”(CN111691020A),一种采用高速旋转的锭帽以及锭帽下沿固定的导纱环来牵引纱线,进行高速地回转,进行加捻,然后将加捻后的纱线直接卷绕在纱锭的筒管上。
上述提到的两种典型的采用主动旋转的导纱环带动纱线高速回转加捻,从而取代传统的环锭纺的钢丝圈被动牵引对纱线进行加捻的方法, 从这个方面去提高环锭纺的锭子的转速,提高纱线的引纱速度。
但是上述方案被加捻后的纱线仍然是卷绕在高速旋转的纱锭的筒管上,筒管纱线的容量(纱线直径)仍然受到了磁环直径和锭帽直径的限制;纱线在高速卷绕过程中的纱线张力,仍然随着筒纱直径变化和磁环的升降而一直发生变化,没有一个相对的稳定的纱线张力。因此,所述技术方案在提升纱线回转的转速有改进,但是对于纱线在卷绕过程的纱线张力的稳定一致性,以及突破筒纱的容量没有改进。进一步地是,所述纱线在卷绕在筒管的过程中,所述的钢领、磁环或者锭帽有一个往复的升降过程,将纱线沿着筒管轴线方向来回移动,均匀卷绕在筒管。这种机构不仅增加了设计复杂性和成本,也导致纱线在不同高度时的纱线张力不一样,容易造成断头。因而仅仅在提高环锭纺的锭数和引纱速度有改善,但是对于被加捻后的纱线在筒管上的卷绕容量和纱线在卷绕过程中的卷绕张力一致性却没有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克服目前环锭纺的筒纱纱线容量小和纱线卷绕张力不恒定的问题,也无需钢领、磁环和锭帽的升降运动,从而提高环锭纺的转速和管纱容量以及减少纱线断头,且纱线进行两次加捻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丽遐,未经邱丽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5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辆的动力电池
- 下一篇:一种红曲色素产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