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45815.X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4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叶祥满;黄达洋;李小栊;林静;林祖柽;吴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Q10/06;G06Q10/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次干层 联络 移动 电力 供电 生命线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构建电力生命线。本发明解决了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平衡问题,优化了供电环境,进一步在经济性较优的情况下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行业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负荷也处于逐步增长状态,也对电力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电力网络形成以大型、特大型城市为中心,负荷种类繁多、网架结构复杂的城市电网供电格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核心区的电力需求不断扩大,电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城市电网运行状况却不容乐观。配电网根据供电区域的重要程度以及负荷密度进行供电单元区域的划分,每类区域导则都会推荐标准接线模式。每个标准接线单元都由固定供电范围,其优点是供区明确、网架结构清晰,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N-2,N-3情况下可能完全失去负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城市中用地资源紧张,造成输配电线路走廊的获得越来越困难,针对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根据供电区域负荷情况增加变压器、新建变电站等,然而该方法无法同时满足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亟待一种有效的方法针对重要用户的供电进行评估,并构建电网“生命线”,在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进而优化供电环境,保证能够在最经济的情况下提升电网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解决了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平衡问题,优化了供电环境,进一步在经济性较优的情况下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
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
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
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并构建电力生命线。
进一步的,所述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性质、负荷信息、电力供电网络结构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根据电力用户的性质,获取初选的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22:引入用户综合停电损失对电力用户的供电损失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该用户是否为重要电力用户,并构建重要电力用户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2具体为:
首先将用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用户在峰荷条件下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停电损失,然后用每类用户在峰荷时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总损失除以总峰荷,得出峰荷时的平均用户停电损失模型fa,其计算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58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