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7371.3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2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智水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53 | 分类号: | G06F16/53;G06F16/583;G06K9/62;G06T5/00;G06T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盟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9 | 代理人: | 张靖尧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感知 多模态大 数据 高效 查询 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集图像模态数据集,对图像滤波并生成点云数据;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的点云数据下的图像深度值,获得点云数据下的所有点的特征值;步骤三:异步采集文本模态数据集,对文本进行特征提取;步骤四:利用CAA算法,建立图像特征‑文本特征的训练表;步骤五:随机对训练表中数据进行分类成训练集数据库和测试集数据库,将训练集数据库和测试集数据库中数据进行迁移学习;步骤六:根据迁移学习建立查询模型并上传云端,后续查询图形或者文字输入查询模型,由查询模型判别后续图形或者文字的特征,根据判别后的特征在互联网上查询。该方法可以根据检测数据对后续数据进行推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查询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模态”,英文是modality,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感官”,多模态即将多种感官融合。Turing OS机器人操作系统将机器人与人的交互模式定义为“多模态交互”,即通过文字、语音、视觉、动作、环境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充分模拟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这一交互方式符合机器人类产品的形态特点和用户期待,打破了传统PC式的键盘输入和智能手机的点触式交互模式。
在水源管理领域,通常是通过自动化的控制,有视频监控、深度落差检测、水质检测等,无论是视频监控还是深度落差检测等,都会生成一个图像集合或者一个文本集合。
现有对这些图像集合或者文本集合的处理方式为,通过人观察、或者设置最高值报警,无法做到根据现有数据,对其他相同区域的检测数据的合理性进行一个判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其可以根据检测数据对后续数据进行推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集图像模态数据集,对图像滤波并生成点云数据;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的点云数据下的图像深度值,获得点云数据下的所有点的特征值;步骤三:异步采集文本模态数据集,使用CountVectorizer对文本进行特征提取;步骤四:利用CAA算法,建立图像特征-文本特征的训练表;步骤五:随机对训练表中数据进行分类,产生训练集数据库和测试集数据库,将训练集数据库和测试集数据库中数据进行迁移学习;步骤六:根据迁移学习建立查询模型并上传云端,后续查询图形或者文字输入查询模型,由查询模型判别后续图形或者文字的特征,根据判别后的特征在互联网上查询。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采用方差法进行滤波,公式如下:
其中,ω0是背景点数占图像比例,u0是图像的背景点数的平均灰度,u是图像的总平均灰度;g是图像的方差。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采用阈值法获得图像深度值,公式如下:
p(x,y)=p(x,y)dis≤p(x,y)≤dis*2h,
其中,p(x,y)为图像深度,dis是图像的高度,h是滤波后图形的高度。
步骤二中,收集图像深度形成点云数据,采用PCL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图像深度的特征值。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CountVectorizer的特征选取频率公式如下:
其中,IDF是特征选取概率,m是点云数据的数量,g是特征值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训练集数据库和测试集数据库的比例为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智水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智水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73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