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密封皮膜的空气弹簧减震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7385.5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7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贤勇;翁金炉;贾立普;王伟;陈敬辉;陈鑫;黄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F16F15/04;F16F13/00;F16F9/32;F16F9/36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杜丹丹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皮膜 空气 弹簧 减震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密封皮膜的空气弹簧减震器,包括活塞杆、总壳及密封组件;活塞杆设置在总壳内;活塞杆杆身上分别套设有缓冲用的上悬置及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安装在上悬置的下方;密封组件包括主密封膜、密封内压环、密封外压环;密封内压环套接在活塞杆杆身上;密封外压环固定在总壳的内壁上;主密封膜的两端分别嵌在密封内压环、密封外压环上;本发明,通过在上悬置朝内的一侧设置有主密封膜,及将主密封膜两端压合在密封内压环、密封外压环上,在活塞杆受力运动时,带动密封内压环上下往复运动,进而使得主密封膜做出波浪型的翻滚运动,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分担上悬置所受的空气冲力,提高上悬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弹簧减震器的密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密封皮膜的空气弹簧减震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的悬架一般采用钢板弹簧或螺旋弹簧来应对路面不平,当钢板弹簧悬架的簧载质量变化后,车辆系统的自振频率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空载时更大,所以整体舒适性较差。空气悬架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刚度,对振动、冲击的缓冲效果明显,试验数据表明:相同状态下,空气弹簧减震器系统车辆对路面的冲击力比钢板弹簧悬架的车辆减小1/3-1/2左右。
空气弹簧减震器需要以空气作为承载的介质,因此必须保证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一般要求为24小时内在不补充空气的条件下,气压降低不超过0.02MPa。为了保证空气弹簧减震器的密封效果,空气弹簧减震器上用于缓冲的上悬置结构需要很高的刚度以保证其密封性,这样就导致上悬置的耐久寿命变差,在早期就损坏。
如公告号为CN209278382U的专利授权文件,以下称对比文件1,具体公开了一种空气弹簧减震器,包括与阻力减震器外筒连接的皮囊和与阻力减震器连接的减振支撑组件,皮囊一端与套设于阻力减震器外筒外的活塞套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减振支撑组件连接,减震器组件包括套设于活塞杆外的内芯,设置于内芯内用于与活塞杆连接的顶胶,及可转动的方式套设于内芯外的防尘罩组件,所述的顶胶通过密封组件密封固定于轴向延伸段的空腔内,顶胶内壁与活塞杆固定连接,顶胶外壁抵靠与轴向延伸段内壁,所述的密封组件包括用于将顶胶压紧固定于轴向延伸段内的密封盖和用于将密封盖固定于轴向延伸段内的挡圈,在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从而实现对活塞杆进行密封,延长活塞杆的使用寿命。
结合公开号为DE10336680B4的专利授权文件,以下称对比文件2,具体公开了一种阻尼元件和阻尼装置,用于阻尼车辆的运动,用于吸收低频振动,主要是由上部和下部组成的工作区域,可变形元件的完全膜位于工作区域的上方,其中弯曲膜为盘形形状,在其外表面设有加强筋和环形凸缘。弯曲膜设置有大致平坦的中心部分,并且在其与外部之间的薄膜边缘之间设有环形凸缘,通过采用弯曲膜替代了原来悬架弹簧,起到吸收低频振动的作用,类似于空气弹簧减震器的皮囊。
对比文件1提供的与活塞杆密封,实际上是采用顶胶(上悬置)+密封圈+挡板进行密封,其中顶胶需要很高的刚度,随着时间的延长,顶胶(上悬置)受到机械冲力和空气冲力双重冲击,顶胶(上悬置)破损,气体就会通过顶胶(上悬置)与活塞杆的缝隙漏出,而对比文件2,虽然提供了一种阻尼元件-弯曲膜,但是在此处的主要作用是替代悬架弹簧,无法提供一个能够解决上悬置易损坏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带密封皮膜的空气弹簧减震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密封皮膜的空气弹簧减震器,包括活塞杆、上悬置、总壳及密封组件;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总壳内;所述活塞杆杆身上分别套设有缓冲用的上悬置及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安装在上悬置的下方;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主密封膜、密封内压环、密封外压环;所述密封内压环套接在活塞杆杆身上;所述密封外压环固定在总壳的内壁上;所述主密封膜的两端分别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嵌在密封内压环、密封外压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73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感知多模态大数据的高效查询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动钻孔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