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I)/Y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动态脱除低浓度CO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49211.2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8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春;张子宝;陈绍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18 | 分类号: | B01J20/18;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吸附剂 制备 方法 及其 动态 脱除 浓度 co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Cu(I)/Y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动态脱除低浓度CO中的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还原剂与氯化铜负载在NaY分子筛上,或者将NaY分子筛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进行浸渍,再滴加草酸钾,草酸钾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草酸铜,负载到NaY分子筛上;S2干燥,N2保护下焙烧2‑5h,得到Cu(I)/Y吸附剂。本发明采用廉价的还原剂和氯化铜制备Cu(I)/Y的吸附剂,在440‑460℃焙烧时,铜元素分散更加均匀,所得的Cu(I)/Y的吸附剂在动态脱附实验中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对CO的穿透吸附量可达53mg/L,能够适用于工业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分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u(I)/Y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动态脱除低浓度CO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合成工业的发展,一氧化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合成原料,CO主要以煤造气之后的变换气、干水煤气、电石炉尾气、煤制合成气、低温甲醇洗来尾气来产生。CO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以合成聚碳酸酯、甲醇、聚氨基甲酸、乙二醇、甲酸、乙酸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并且可以作为还原气体用于冶金、电子等行业;另一方面,在某些工业过程中,要求脱除一氧化碳,例如提纯电子级CO2,将一氧化碳脱到ppb级。因此,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和回收CO是有效利用CO的关键。在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速率CO的许多方法中,变压吸附(PSA)或变温吸附(TSA)基于气固系统的循环吸附,在低能耗和工艺经济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π-络合机理中,因为CO既可以提供电子,又可以被授予电子。而Cu+既有空s轨道能被授予电子,也可以给予电子填充满一氧化碳的d轨道。于是CO-Cu+形成化学键时,CO分子2(5σ)或4(5σ+1π)轨道提供的电子和Cu+的空4s轨道重迭,构成σ组分;而Cu+中填充满的3d轨道和CO空反2π键轨道重轨,构成π组分。这些结构导致了Cu+对CO的吸收力强,形成的络合物也非常稳定,可用于实现CO的吸收分离。
然而鉴于以往报道中用到的铜盐价格昂贵,不利于工业应用,而且现有测试性能方式不适合于工业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在于采用廉价的还原剂和氯化铜制备Cu(I)/Y吸附剂,并将Cu(I)/Y吸附剂应用于动态脱除低浓度CO。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Cu(I)/Y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还原剂与氯化铜负载在NaY分子筛上,干燥,得到负载后的NaY分子筛;
S2将负载后的NaY分子筛在N2保护下于300-500℃焙烧2-5h,得到Cu(I)/Y吸附剂;
氯化铜(原料)与还原剂(原料)的摩尔比为0.5-3,铜元素(原料)的摩尔量与NaY分子筛(原料)的质量比为2-8mmol/g。
步骤S2中焙烧温度为440-460℃,更进一步地,焙烧温度为450℃。
所述还原剂为乙酸铜,步骤S1具体包括将NaY分子筛加入到乙酸铜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浸渍,过滤,干燥,得到负载后的NaY分子筛;氯化铜与乙酸铜的摩尔比为0.5-2。
所述还原剂为尿素或草酸铜,步骤S1具体包括将NaY分子筛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进行浸渍,过滤,干燥,再与尿素或草酸铜固相研磨,得到负载后的NaY分子筛;铜元素(原料)的摩尔量与NaY分子筛(原料)的质量比为2-6mmol/g。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Cu(I)/Y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NaY分子筛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进行浸渍,再滴加草酸钾,草酸钾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草酸铜,负载到NaY分子筛上,干燥,得到负载后的NaY分子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9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