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0115.X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8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郭自泉;刘志伟;陈伟健;易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喜见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凯伟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27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对调 可调 电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所述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包括输出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和控制旋钮,还包括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和调节信号流通端口,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本发明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连接外部主控装置带来的布线复杂问题,亦免除了连接匹配的难度问题,还具有布线的简单化、应用上的实用化及调节的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
背景技术
可调电源是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高频调制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开关电源的电压和电流展宽,实现了电压和电流的大范围调节,同时扩大了直流电源供应器的应用。常见的可调电源如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省去了传统直流电源因工频变压器而体积笨重。与传统电源相比高频直流电源就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优点,同时实现输出电压可通过触控开关控制。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输出可调电源都是以从机的方式工作,无论是单机或并机工作,每一台电源都必须倚赖其内置的控制器件接收或读取来自外部主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以调整其输出电流或输出电压。这样,使输出可调电源在连接外部主控装置时,不仅使布线变得复杂,造成连接匹配的难度增加,亦影响稳定性,同时影响电压调节效率,影响用户使用,满足不了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及可调电源双向对调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调电源在调节时布线复杂,连接匹配的难度高,影响稳定性,进而影响电压调节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双向对调的可调电源,包括输出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和控制旋钮,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内置控制逻辑电路均与所述输出功率变换电路连接,所述控制旋钮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设置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控制电路和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
调节信号流通端口,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与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从动被控可调电源。
可选地,所述信号缓冲双向输出电路包括第一缓冲电路、开漏输出电路、第二缓冲电路和射极跟随电路,所述第一缓冲电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与所述第一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还与所述调节信号流通端口和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均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所述射极跟随电路还与功率变换控制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内置控制逻辑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漏输出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漏输出电路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还与一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与所述第二缓冲电路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包括第二比较器,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一第二电阻后与所述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射极跟随电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喜见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喜见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01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