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模块及适配的避雷器氧化锌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4449.4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2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泉龙;李云龙;王健;谷甜甜;张再益;樊玉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普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9/17 | 分类号: | G01R19/17;G01R19/00;G01R31/52 |
代理公司: | 温州宏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08 | 代理人: | 张立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器 智能 检测 模块 氧化锌 结构 | ||
本发明基于一种避雷器智能检测模块及其适配的避雷器氧化锌组件,避雷器包括绝缘壳体,设置在绝缘壳体内的由若干个氧化锌片组成的避雷器氧化锌组件,所述避雷器氧化锌组件承接高压电线的端部为顶部,跟金属横担接触的端部为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检测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对电流互感器中检测到的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以及中央控制处理单元,所述避雷器氧化锌组件中最靠近底部的一个氧化锌片与上一个氧化锌片之间引出一根导线,并且该导线穿过电流互感器后接到接地壳体上,当避雷器受到雷击时,中央控制处理单元进行相应雷击次数的记录,当避雷器未受到雷击时,进行泄漏电流的监测与记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雷器制造技术,尤其是一种可以同时检测氧化锌避雷器的泄露电流、氧化锌避雷器被雷击次数、氧化锌的温度和供电电量的绝缘性的智能避雷器。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避雷器监测产品大致有两类:第一类避雷器绝缘性监测产品原理是采用基波法测量氧化锌避雷器的泄露电流和阻性电流来判断避雷器的绝缘性,供电采用外部DC24V,通信方式采用RS485连接到通信中控器,通信中控器再通过以太网上传到云平台,云平台再进行避雷器的绝缘性分析,该类产品带有机械式指针显示氧化锌避雷器泄露电流大小,可本地肉眼观看。第二类避雷器绝缘性监测产品采用的测量原理和第一类一样,纯机械式的,需要外部DC24V供电,只能肉眼观看读取泄露电流数据,需要人工定期巡检抄写数据。第一类避雷器绝缘性监测产品体积大,成本高,测量原理是直接把避雷器监测产品串联到接地线中,在雷击时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击坏避雷器监测产品。安装不方便,只能安装在有接地线的电线杆上,监测其中少部分氧化锌避雷器的绝缘性,不能全面的测量每个避雷器的绝缘性,因为供电和数据传输的问题,只能安装在供电站等。第二类避雷器绝缘性监测产品存在第一类避雷器监测产品一样的缺点,并且不能远程上传数据,需要人工定时定点抄写数据。上述产品只测量氧化锌避雷器的泄露电流,没有测量雷击并记录被雷击次数,没有测量氧化锌自身温度,无法做到仅利用一套装置就能实现既可测量雷击次数又可测量泄漏电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避雷器包括绝缘壳体,接地壳体,设置在绝缘壳体内的由若干个氧化锌片组成的避雷器氧化锌组件,所述避雷器氧化锌组件承接高压电线的端部为顶部,跟金属横担接触的端部为底部,所述智能检测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对电流互感器中检测到的信号进行采集的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以及中央控制处理单元,所述避雷器氧化锌组件中最靠近底部的一个氧化锌片与上一个氧化锌片之间引出一根导线,并且该导线穿过电流互感器后接到接地壳体上,导线与最靠近底部的氧化锌片形成并联接法,当避雷器受到雷击时,氧化锌组件瞬间导通,当电流抵达底部最后一片氧化锌时,大部分电流通过最后一块氧化锌径流至外壳体接地,并联导线分流到较小电流,电流互感器感应到导线上的电流信号并经过信号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单元后,并将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处理单元,中央控制单元进行雷击判断和雷击次数的记录,当避雷器未受到雷击时,氧化锌呈绝缘状态,当出现泄漏电流时,电流从氧化锌的顶部径流至底部最后一块氧化锌时,最后一块氧化锌呈绝缘状态,泄露电流只能从并联的导线流入接地外壳,电流互感器感应到导线上的电流信号并经过信号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单元后,从而传输给中央控制处理单元进行泄漏电流的监测与记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普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普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44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