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5907.6 | 申请日: | 2020-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3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兆勇;吴金兔;胡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岐海铸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33/02 | 分类号: | B22D33/02;B22D3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铸造 生产线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申请涉及金属铸造成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其中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包括第一循环输送线,第一循环输送线上设有若干第一托盘,每个第一托盘上均设有型腔朝下的上模,第一循环输送线离第二循环输送线最近处具有供第一托盘停留的第一工位;包括第二循环输送线,第二循环输送线上设有若干第二托盘,每个第二托盘上均托有型腔朝上的下模,第二循环输送线离第一循环输送线最近处具有供第二托盘停留的第二工位。本申请提高了铸造效率,减少了金属液体的保温时间,间接降低了能耗,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金属铸造成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铸造业领域生产铸锭大多数是把液态金属浇铸到钢锭模中得到铸锭,这种传统铸造方法的缺点是:高温液态金属直接冲刷到锭模底部,会导致型腔烧损严重。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每次铸造后都要对型腔进行维护,能够降低下一次浇铸时型腔的烧损程度,但每次型腔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两三台模具轮流铸造的轮换时间都来不及进行一次型腔维护。针对生产时来不及进行型腔维护的问题,一般企业的解决办法是继续增加模具数量,直到轮流铸造的轮换时间足够进行一次型腔维护,但随之而来的难题是:每台模具都需要配一套浇注工具、开合模工具及金属液体输送系统,导致生产成本剧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增加模具数量后每台模具都需要配一套浇注工具、开合模工具及金属液体输送系统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循环铸造生产线,包括第一循环输送线,第一循环输送线上设有若干第一托盘,每个第一托盘上均设有型腔朝下的上模,第一循环输送线离第二循环输送线最近处具有供第一托盘停留的第一工位;包括第二循环输送线,第二循环输送线上设有若干第二托盘,每个第二托盘上均托有型腔朝上的下模,第二循环输送线离第一循环输送线最近处具有供第二托盘停留的第二工位;包括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位于第一油缸与第二油缸之间,第一油缸用于将第二托盘上的下模推至第一托盘上,第二油缸用于将第一托盘上的下模推回第二托盘;第一托盘上设有至少两根竖直的导柱,导柱贯穿上模,导柱上套有模具弹簧,模具弹簧的顶端与导柱固定连接,模具弹簧的底端与上模固定连接;还包括用于定位下模的定位结构,定位后的下模位于上模的正下方;第一工位的正上方设有可竖直升降的顶针板,顶针板的下表面设有若干竖直的顶针,上模具有供顶针插入的针孔,针孔通至上模的型腔;还包括用于拉上模竖直移动的提升机构,上模与下模合模时模具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且处于弹性形变范围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循环输送线输送上模至第一工位,第二循环输送线输送下模至第二工位,再通过第一油缸与第二油缸的配合,将下模移动至上模正下方,在第一工位上进行浇铸作业,浇铸完成后利用提升机构开模,再利用顶针向下顶出上模型腔中的产品,即完成一次产品的铸造成型。
第一工位上生产出一件产品后,所有机构复位,接着第一循环输送线启动送走上模进行维护,并送下一个上模至第一工位,同时第二循环输送线启动送走下模进行维护,并送下一个下模至第二工位,此时立即可以进行下一次铸造,无需等待模具维护,也无需每台模具都配一套浇注工具、开合模工具及金属液体输送系统。
可选的,所述第二托盘上设有四根竖直的限位柱,下模被第一油缸推动时,下模的相对两个平行侧面分别受两根限位柱的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循环输送线运行时的震动不会使下模位置偏移,避免了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插不进锥面围成的凹槽中。
可选的,所述第二托盘上设有指向同一点的四条直线滑槽,每条直线滑槽内具有一根限位柱,限位柱上连接有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用于使限位柱沿直线滑槽长度方向移动后固定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岐海铸造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岐海铸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59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制砂过程气力脱粉工艺
- 下一篇:铁壳激光焊接设备及其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