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海养殖网箱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8324.9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4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徐科凤;王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61/65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赵明媚 |
地址: | 266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海 养殖 网箱 | ||
深海养殖网箱,包括网衣内支撑框架,网衣内支撑框架的上部侧周连接浮箱,网衣内支撑框架的外侧套有网衣,本发明在网衣的侧周增设了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能够利用透明塑料箱在网衣侧周形成一个扩展的藻类培育的区域,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容易滞留在网衣内的海水区域,从而在机械增氧的基础上答复增加了网衣内区域海水的氧气含量,在同等海域、养殖面积等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养殖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 涉及一种网箱,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深海养殖网箱。
背景技术
在深海网箱实际应用中,深海网箱内海水氧气含量是决定网箱养殖密度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深海网箱养殖增氧的办法一般是用过气泵机械增氧,这种方法中,通入水中的空气大部分都很快从网箱逸出,对海水的增氧效果较为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 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海养殖网箱,能够在网衣的侧周增设了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能够利用透明塑料箱在网衣侧周形成一个扩展的藻类培育的区域,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容易滞留在网衣内的海水区域,从而在机械增氧的基础上答复增加了网衣内区域海水的氧气含量,在同等海域、养殖面积等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养殖密度
本发明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深海养殖网箱,包括网衣内支撑框架,网衣内支撑框架的上部侧周连接浮箱,网衣内支撑框架的外侧套有网衣,网衣的侧周连接数个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所述藻类复合培育增氧装置包括透明塑料箱,透明塑料箱为方管状结构,透明塑料箱的一端内部与网衣的内部连通,透明塑料箱的另一端连接过滤网,过滤网能够将透明塑料箱的端口封挡,透明塑料箱与网衣配合的一侧高于另一侧,透明塑料箱的上部连接透明板,透明板的一侧能够与网衣内支撑框架的外侧连接,透明塑料箱的内侧底部设置数个洋流驱动多层支撑藻类附着装置,所述洋流驱动多层支撑藻类附着装置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的下端与底座连接,固定杆的侧部连接数个第一横杆,固定杆的中部铰接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中心轴处于平行状态,支撑杆的一端铰接活动杆,活动杆的中部连接数个第二横杆,活动杆的一侧连接水动板,固定杆与活动杆之间安装藻类附着网,藻类附着网的一侧与活动杆的上端连接,藻类附着网的另一侧与底座连接,藻类附着网的中部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配合,支撑杆与第一横杆之间安装回弹装置,回弹装置包括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第一滑套能够在支撑杆上滑动,第二滑套能够在第一横杆上滑动,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之间安装弹性弧形板,弹性弧形板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滑套与第二滑套连接,弹性弧形板弧的方向向上。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 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网衣内支撑框架的内侧安装数组氧气附着装置,氧气附着装置包括三个弧形滞留板,三个弧形滞留板竖直向排列,弧形滞留板为弧形板状结构,弧形滞留板弧的方向向上。所述网衣内支撑框架的内侧底部安装空腔共振超声增氧装置,所述空腔共振超声增氧装置包括增氧箱体,增氧箱体为长方体形壳体结构,增氧箱体的上部开设数个水氧结合孔,水氧结合孔为柱形孔结构,增氧箱体的内侧底部连接数个弹簧,弹簧的上端连接超声换能板,网衣内支撑框架上安装超声波发生器与气泵,气泵的进口与增氧箱体的内部连通,超声波发生器的输出端具有超声波换能器,超声换能板的底部连接超声波换能器,超声换能板的上部连接数个超声波传导杆,超声波传导杆与水氧结合孔插接配合,超声波传导杆为柱形杆状结构,超声波传导杆的中心轴与水氧结合孔的中心轴共线,水氧结合孔的直径与超声波传导杆的直径差值为.毫米。
所述氧气附着装置中,同一组的三个弧形滞留板自下向上长度依次增加,弧形滞留板的一侧与网衣内支撑框架连接,弧形滞留板的另一侧连接海绵层。
所述超声波发生器采用20KHZ,2000W的规格。
所述透明塑料箱与网衣配合的端口连接金属网。
所述增氧箱体的上部连接海绵板,水氧结合孔排出的气体能够进入到海绵板的内部。
所述藻类附着网的中部通过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弯折成波形板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未经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8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