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自吸式快换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8732.4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黄红波;刘爽;朱立宾;周坤;姜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 | 分类号: | H01R13/62;H01R13/4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吸式快换 连接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自吸式快换连接器,由母端与公端配合组成,所述的母端或公端设置有可挂接在车身底板上的弹性部件,所述的母端与公端通过永磁铁与电磁铁相配合,通过电磁铁极性的变换可以实现母端子与公端子的牢固贴合与快速脱离。在对接配合过程中,公端的安装导向销先进入母端的安装导向孔后,公端子才进入对应的母端子,从而可保护强度较弱的电接头。母端子与公端子的端面贴合处设置有密封圈以保证贴合的紧密性。弹性部件的设计使得连接器的浮动端在空间的6个自由度上均有一定的浮动,保证了母端与公端的适配空间。本发明所提出的快换连接器适配性强,贴合性好,可靠性高,换电操作智能高效,而且可降低相关件的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电式电池包的快速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换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由于能源来源广泛、行驶安静、无污染排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汽车厂家的重视,纷纷推出家用电动汽车和电动大巴。在电动汽车中,汽车充电有直接充电和电池换电两种模式,直接充电模式由于时间长、对电池与电网冲击大而影响电动汽车的推广,而换电模式由于快捷、延长电池寿命、减少对电网冲击、方便对电池统一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和开发应用。
快换电池包往往通过换电站中的快换小车,推动动力电池包或者锁止机构完成换电,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快换连接器的公端和母端准确对位,实现快速插接。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因动力电池箱体与车身会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快换接插件不能发生断电、拉弧等危险情况,因此需要快换连接器的母端具有一定的浮动功能,始终与公端保持紧密连接。
公布号为CN11082910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换电连接器,由插头组件和插座组件组成,插头组件包括插头外壳、插头后盖、公端子组件和插针组件;插座组件包括拼合成一体的插座外壳、插座后盖、面板以及可相对插座外壳三向移动的浮动组件,所述浮动组件内有母端子组件、插孔组件,所述插座后盖上设置有转换头。该换电连接器结构复杂,工艺复杂,装配制造难度大,且未考虑到车身端快换连接器母端与动力电池端的公端存在偏角的情况,安装难度大,安装时导向杆容易断裂;另外为了保证可靠的电连接,电连接插座和插头做的较长,以此适应Z向制造误差,且端子易损坏;该换电连接器采用机械插拔,无法通过电信号控制。
公布号为CN10988857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快换连接器,包括快换插头和插座主体,快换插头通过连接插头与插座主体上的插座连接口插合,插座主体底部与插座外壳内底部之间的各限位板支撑柱上分别套有弹簧,可以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自动插拔,无需人工介入,可大大提高了电池包的更换效率。但新型快换连接器母端只能Z向浮动,X、Y向无法浮动,适应性差,无法满足实际行车中的X,Y,Z三向浮动。且换电过程中对车身与动力电池安装精度要求高,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自吸式快换连接器。
一种电磁自吸式快换连接器,由母端与公端配合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端或公端设置有可挂接在车身底板上的弹性部件,所述的母端与公端通过永磁铁与电磁铁相配合,通过电磁铁极性的变换可以实现母端的母端子与公端的公端子的牢固贴合与快速脱离。
所述的母端包括母端壳体,安装在母端壳体上的母端子、永磁铁,弹性部件和密封圈。
所述的母端壳体包括周边设置有悬挂孔的底板,底板上凸起的侧壁以及侧壁顶部的贴合端面。所述的母端壳体的贴合端面中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母端子卡入口和母端子安装孔,所述的母端壳体的贴合端面上围绕着凹槽设置有用于安装永磁铁的弧形槽。所述的母端壳体的贴合端面上设置有安装导向孔。所述的凹槽的顶部沿边设置有可安装密封圈的密封圈槽。
所述的公端包括公端壳体,安装在公端壳体上的公端子,以及电磁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87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