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9123.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8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申富饶;董学文;赵健;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南京和光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73 | 分类号: | G06T7/73;G06T3/00;G06K9/00;G06K9/32;G06K9/6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胡建华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学习 人物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包括:获取数据集并通过类别标签对数据集进行筛选处理,训练获得深度学习模型;在待识别场景中配置摄像头,并选择并获取边界点在图像中的像素坐标、在待识别场景中的仿射后的像素坐标和实际坐标;计算坐标转换矩阵和线性关系函数;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人物检测,获得人物像素坐标;通过坐标转换矩阵得到人物仿射后的像素坐标,根据线性关系函数换算得到人物实际坐标;输出并实时显示人物定位结果,包括人物图像选框和人物实际坐标。采用前述方法,能够精准判断待识别场景中人物的同时,实时显示人物坐标,相较于现有技术运行速度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计算机对人物进行检测和定位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无论是对于超市等大型公共场所的整体监控,还是对于工厂工地等生产经营场所内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检测,亦或是对于各种场所的安防监控,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有效确定人物的位置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针对目标检测的主流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将目标检测用于实时定位却鲜有人提出。
目前主流的人物定位技术包括电子标签定位技术、图像处理定位技术以及红外线感知技术。电子标签定位技术需要专员佩戴相应的电子标签,然后通过内网传输电子标签信息到服务器上对专员进行实时定位,通过电子标签定位技术进行人物定位的定位较为准确,且实时性好,但是实现该定位技术需要有内网支持,且电子标签造价高,导致技术成本较大。而图像处理定位技术,一般通过首先对录制的监控画面进行逐帧处理,再通过膨胀腐蚀等基础图像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最后利用表征分类对判定为人物这一类别的位置进行显示,通过图像处理定位技术进行人物定位的计算速度较快,但是其定位精度往往达不到要求。至于红外感知技术,通过在对象身上附着发射红外线的标签,通过在安放多个红外传感器确定信号源和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达到人物定位的目的,通过红外线感知技术进行人物定位的定位方式受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有遮挡的情况下信号无法传输,而且信号传输距离也较短。
因此,需要一种人物定位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各种人物定位方法中定位设备造价高、定位精度较低、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以及信号传输距离较短,导致人物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各种人物定位方法中定位设备造价高、定位精度较低、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以及信号传输距离较短,导致人物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定向监控,目标定位,安防工程等应用中,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物定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数据集,通过类别标签对所述数据集进行筛选处理,使筛选处理后的数据集包含人物类别,利用所述筛选处理后的数据集训练获得深度学习模型;
步骤2,在待识别场景中配置摄像头,并选择所述待识别场景中的边界点,获取所述边界点在图像中的像素坐标、在待识别场景中的仿射后的像素坐标和在识别场景中的实际坐标,所述图像通过摄像头采集,所述边界点为至少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
步骤3,根据所述边界点在图像中的像素坐标和在待识别场景中的仿射后的像素坐标计算坐标转换矩阵,根据所述在待识别场景中的仿射后的像素坐标和在待识别场景中的实际坐标计算线性关系函数;
步骤4,利用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所述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人物检测,获得人物像素坐标;
步骤5,通过所述坐标转换矩阵将人物像素坐标换算得到人物仿射后的像素坐标,根据所述线性关系函数将人物仿射后的像素坐标换算得到人物实际坐标;
步骤6,输出并实时显示人物定位结果,所述人物定位结果包括人物图像选框和人物实际坐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南京和光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南京和光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9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垃圾精细粉碎机构
- 下一篇:一种智能超声波多功能杀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