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抗震连接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9875.7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4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丁欣欣;丁泽成;周东珊;高宇臻;余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3/21 | 分类号: | E04F13/21;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23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抗震 连接 部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抗震连接部件,涉及装配式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包括插接相连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插接端,第二底座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插接槽,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插接端的端部位置的限位件以及对应设置在第二插接槽中以容纳限位件的限位槽,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底座包括开设有第二插接槽的第二上底座和插入安装到第二上底座的第二下底座,还包括连接在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本发明以柔性连接为主,刚性连接为辅,缓解弱化从原始墙体传递到装配式结构的地震力,保护装配式建筑中功能化区域中的内部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连接装配式墙板与原始墙体的一种模块化抗震连接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而由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
现阶段,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内部功能化区域,如整体卫浴区域中,装配式墙体与原始建筑墙体之间的传统连接方式一般是刚性连接方式,而基于刚性连接的增强抗震性能的方式包括:(1)增强连接件结构的自身的力学性能,(2)增加装配式墙板与原始建筑墙体之间的连接点的数量,(3)改进连接固定方式。
其中增加连接部件的力学性能一般包括增大连接部件尺寸、选取更换强度更高的材料等方式,此类方式会大大增加成本,导致成本升高难以承受;而增加连接点数量又会导致工序增加,工期变长,人工费用增加;改进刚性连接方式又会导致工序变得复杂,安装难度增加,效率变低,甚至还会对原始墙体造成破坏,影响建筑强度,还会产生共振。最重要的是:上述方式都不能缓释振动力的传递,在地震力从建筑传递到装配式结构时,并不能削弱震动力,导致功能化区域内的装配式墙体直接承受地震力,装配式墙体的材料到达疲劳极限的时间变短,缩短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抗震连接部件,通过抗震支撑连接装置的柔性连接缓冲装置有效解决地震力振动对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墙板的伤害,保护装配式建筑内的内部品,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块化抗震连接部件,包括插接相连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分别固定在两个不同的固定面上,第一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一插接端,第二底座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插接槽,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插接端的端部位置的限位件以及对应设置在第二插接槽中以容纳限位件的限位槽,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底座包括开设有第二插接槽的第二上底座和插入安装到第二上底座的第二下底座,还包括连接在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之间的第二弹性件。
进一步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底座板和从第一底座板一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插接端,第一插接端设置成圆管结构。第一底座以第一底座板贴附到平整固定面上,以圆管结构的第一插接端插接在第二底座上,以增大第一底座于固定面之间接触固定面积,并与第二底座插接相连,保证第一底座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上底座包括固连有弹性保护件一端的第二上底座板和设置在上第二底座板一侧的第二插接孔座,第二插接槽和第二插接孔座分别设置于第二上底座板的两侧。第二上底座以第二插接槽供第一插接端插接来与第一底座连接,第一底座和第二上底座之间以插接方式相连以使第一底座和第二上底座之间距离可调整,又有第一弹性件在两者之间形成缓冲,形成第一道抗震缓释结构,用以减震。
进一步地,第二下底座包括固连有弹性保护件另一端的第二下底座板和设置在第二上底座板上的第二插接柱体。第二下底座以第二插接柱体插入到第二上底座上的第二插接孔座中,这样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又有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防止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之间完全脱开,又在第二上底座和第二下底座之间互相靠拢时缓释靠拢推力,形成第二道减震缓释结构,用以减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9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磷尾矿废渣和电石渣的综合资源化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模块化抗震侧壁墙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