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0335.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6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秦晓春;张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5/34;E02D7/00;E02D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陈传喜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注 桩超灌 混凝土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对灌注桩钢筋笼超灌混凝土部分的钢筋进行预处理;依次吊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至超灌部位完成超灌混凝土的浇筑;待所述超灌混凝土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向所述超灌混凝土部分的各根钢筋上分别套设隔离套管;待混凝土初凝后向所述隔离套管内通气;凿除超灌混凝土部分的混凝土。本发明提供的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通过对灌注桩钢筋笼超灌混凝土部分的钢筋进行预处理,并在混凝土初凝后,向该部分的钢筋上套设隔离套管,待混凝土初凝后向所述隔离套管内通气,最后凿除超灌混凝土部分的混凝土,能有效保护钢筋不被损坏,同时也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在建筑桩基础中得以大量应用,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存在一道工序叫水下混凝土灌注,为了确保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与设计标高,在《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要求水下混凝土浇筑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高度宜为0.8~1.0米,但高于桩顶设计标高的桩头部分在后续工序施工时必须予以凿除凿除,凿除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等级。
对于超灌混凝土的处理,传统做法即采用空压机风镐对超灌部分进行破碎凿除,或直接采用挖掘机破碎锤对超灌混凝土进行破碎。采用空压机风镐破凿的缺点:施工作业效率低,体力劳动强度大;优点是:凿除效果好,不破坏灌注桩内已成型的钢筋;采用挖掘机破碎锤破凿的缺点:凿除效果差,破坏灌注桩内已成型的主筋,为后道工序的施工留下隐患;优点是:施工作业效率高,体力劳动强度小。
对于正常的结构构件为了提高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协调受力作用,一方面要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另一方面钢筋选用带肋钢筋,保证钢筋在混凝土内的完整性。
对于灌注桩顶部的超灌混凝土部分,主要是由于浇筑的混凝土因含有杂质泥浆等导致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不能保证;而凿除该部分混凝土时因为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和握裹力导致原有的钢筋被损伤;导致后期虽然重新浇筑了混凝土但仍不能消除灌注桩与基础连接部位存在的安全与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超灌混凝土部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与握裹力导致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灌注桩钢筋笼超灌混凝土部分的钢筋进行预处理;步骤2,依次吊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至超灌部位完成超灌混凝土的浇筑;步骤3,待所述超灌混凝土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向所述超灌混凝土部分的各根钢筋上分别套设隔离套管;步骤4,待混凝土初凝后向所述隔离套管内通气;步骤5,凿除超灌混凝土部分的混凝土。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将所述超灌混凝土部分对应的钢筋用胶带缠绕包裹。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浇筑超灌混凝土时,使钢筋伸出所述超灌混凝土外部。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伸所述钢筋伸出所述超灌混凝土部分的长度为2-3cm。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隔离套管的长度与所述超灌混凝土部分的整体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2之后、步骤3之前,在所述隔离套管上开设若干孔洞。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各所述孔洞沿所述隔离套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上述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隔离套管上带有孔洞的一端插入至混凝土下部,所述隔离套管上未开设孔洞的一端靠近所述超灌混凝土顶部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03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