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载荷吸收构件及车辆载荷吸收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3456.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0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松尾康秀;各务绫加;松井初美;三浦正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任天诺;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荷 吸收 构件 车辆 构造 | ||
1.一种载荷吸收构件,具备:
一对主体部,各自由纤维增强树脂材料形成并且通过互相被设为一体而形成为向规定的方向贯通的封闭截面形状,通过所述贯通方向的载荷而在所述贯通方向上压坏从而吸收所述载荷的至少一部分;
粘接部,设置于所述一对主体部中的每个主体部上,通过互相对向地粘接而使一方的所述主体部和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成为一体;及
延出部,在比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载荷的输入位置靠与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和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相反的一侧处,从一对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方向比所述载荷的输入位置靠与所述载荷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荷吸收构件,
所述延出部设置于一对所述主体部的双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荷吸收构件,
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从一对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粘接部向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侧或相反侧延伸出,弥补与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向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从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离开的方向的变形对抗的刚性。
4.一种车辆载荷吸收构造,具备:
碰撞吸能盒,通过各自由纤维增强树脂材料形成的一对主体部的各粘接部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互相对向的状态互相粘接而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封闭截面形状,通过来自车辆前后方向的外侧的载荷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压坏从而吸收所述载荷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比所述载荷的输入位置靠车辆上下方向侧处从一对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方向比所述载荷的输入位置靠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延伸出延出部;
支承构件,设置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并从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支承接受了所述载荷的所述碰撞吸能盒;及
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于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将所述载荷向所述碰撞吸能盒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载荷吸收构造,
所述延出部从一对所述主体部中的车辆上侧的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侧延伸出,从车辆下侧的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下侧延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载荷吸收构造,
所述碰撞吸能盒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从一对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粘接部向另一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粘接部侧或相反侧延伸出,弥补与一方的所述粘接部向一方的所述粘接部从另一方的所述粘接部离开的方向的变形对抗的刚性。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载荷吸收构造,
所述主体部具有:
一对腿板部,各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构成所述主体部的车宽方向侧的部分;及
对向部,从所述一对腿板部的车辆前侧端的各自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且配置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后侧的面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从车辆上下方向侧观察时的相对于所述腿板部的角度为90度以下的部分,
所述车辆载荷吸收构造具备载荷传递构件,该载荷传递构件以车辆前侧的面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后侧的面对向的状态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后侧的面抵接,并且以车辆后侧的面与所述对向部的车辆前侧的面对向的状态与所述对向部的车辆前侧的面抵接,将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传递来的来自车辆前侧的所述载荷向所述对向部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345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