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自学习分段圆弧导轨共圆拼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4960.2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4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民;杨晴飞;徐蕾;周恒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陈卓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自学习 分段 圆弧 导轨 拼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段圆弧导轨的高精度自学习共圆拼接装置。包括圆弧导轨、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等腰梯形机构和弹簧预紧菱形夹紧机构,三个机构之间按顺序相互联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调节定位等腰梯形机构的螺杆和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的预紧杆有效长度,实现拼接机构对圆弧导轨直径的自学习。然后通过自学习的机构实现另一段分段导轨的共圆拼接。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装置具有自学习的功能,所以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对不同直径的分段圆弧导轨进行共圆拼接,替代了传统的每种直径导轨都需要加工与之对应的靠肩的拼接模式,节省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圆弧导轨拼接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自学习分段圆弧导轨共圆拼接装置,即在需要将圆弧导轨安装于工作面时使用该装置对导轨直径尺寸进行学习,并对需要拼接的圆弧导轨定位和夹紧,从而实现高精度拼接。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圆弧导轨拼接方式采用的是在圆弧导轨内侧设置定位靠肩,再从导轨的反基准测用压板推压导轨。每种不同尺寸的导轨必须为其加工相应的靠肩,而且拼接时需要在操作面上加工安装孔,非常的不方便且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高精度自学习分段圆弧导轨共圆拼接装置,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等腰梯形机构和弹簧预紧菱形夹紧机构;
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由定位轮a1、定位轮b5、定位轮f25和杆件a2、杆件b4、杆件g23、杆件h27连接形成菱形,定位轮上有转轴,杆件两端有小孔,可供定位轮上的转轴穿过,具体是将杆件g23一端穿过定位轮f25上的转轴,另一端穿过定位轮b5上的转轴,再将杆件h27一端穿过定位轮f25上的转轴,另一端穿过定位轮a1上转轴;杆件a2和杆件b4的一端分别穿过定位轮a1和定位轮b5上的转轴;最后将杆件a2和杆件b4的另一端通过销钉a3固定连接;预紧杆26的杆体上设置有长条形孔,定位轮f25上的转轴穿过长条形孔通过预紧螺母24固定连接;通过调节预紧杆26的有效长度,来调节定位轮之间的距离就能方便的调节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使其夹紧导轨后拧紧预紧螺母24锁定;其中定位轮a1、5在圆弧导轨外侧,定位轮f25在圆弧导轨内侧。
弹簧预紧菱形夹紧机构由定位轮c11、定位轮d15、定位轮e18和杆件c12、杆件d14、杆件e16、杆件f20连接形成菱形,定位轮上有转轴,杆件两端有小圆孔,可供定位轮上的转轴穿过,具体是将杆件e16一端穿过定位轮e18上的转轴,另一端穿过定位轮d15上的转轴,再将杆件f20一端穿过定位轮e18上的转轴,另一端穿过定位轮c11上转轴;杆件c12和杆件d14的一端分别穿过定位轮c11和定位轮d15上的转轴;最后将杆件c12和杆件d14的另一端通过销钉c13固定连接;预紧弹簧17一端与销钉c13连接,另一端与定位轮e18上的转轴连接;预紧弹簧弹力要足够使三个定位轮夹紧导轨不松动;其中定位轮c11、15在圆弧导轨外侧,定位轮e18在圆弧导轨内侧。
等腰梯形机构由定位轮b5、定位轮c11、定位轮e18、定位轮f25和有螺纹上底杆6、无螺纹上底杆8、下底杆22、杆件f20和杆件g23形成等腰梯形;有螺纹上底杆6和无螺纹上底杆8大体呈“L”型且对称设置,一端有小孔可容定位轮上的转轴穿过,另一端有稍大的孔可容螺杆7穿过;具体而言,无螺纹上底杆8的小孔端穿过定位轮c11上的转轴,螺杆7穿过无螺纹上底杆(8)的大孔端;有螺纹上底杆6的小孔端穿过定位轮b5上的转轴,其大孔端有内螺纹,螺杆7上有外螺纹可旋进有螺纹上底杆6的大孔端;这样有螺纹上底杆6、螺杆7和无螺纹上底杆8共同组成了等腰梯形的上底;杆件f20和杆件g23作为等腰梯形的腰,其上的小孔分别穿过定位轮b5和定位轮f25上的转轴以及定位轮c11和定位轮e18上的转轴;下底杆22的两端小孔分别穿过定位轮d15和定位轮e18上的转轴;这样等腰梯形机构分别与预紧杆菱形夹紧机构和弹簧预紧菱形夹紧机构共用杆件f20和杆件g23;其中定位轮b5、11在圆弧导轨外侧,定位轮e18、25在圆弧导轨内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49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