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6592.5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74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孙仁斌;蔡露;于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3/14 | 分类号: | F26B13/14;F26B23/04;F26B25/10;F26B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灵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6 | 代理人: | 王娟 |
地址: | 22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温度 智能 纺织 烘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包括主体,主体内部设置有烘箱,主体左侧内壁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烘箱至烘箱内部连接有第一轴承座,烘箱内部与第一转轴接触安装有第一滚筒,第一转轴左侧远离烘箱设置有主动轮,烘箱内部远离第一轴承座安装有第二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左侧安装有第二转轴,烘箱内部与第二转轴接触安装有第二滚筒。本发明为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加热更均匀,保证产品质量,防止纺织品过于潮湿水汽较大甚至落下水滴对烘箱造成不利影响,增强烘箱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而纺织烘箱为纺织设备技术领域之一。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1、发热装置多数安装在底部,且形状不利于散发热量,使纺织品受热不均匀,降低产品质量;
2、当纺织品过于潮湿水汽较大甚至落下水滴时会对烘箱造成不利影响,影响烘箱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控制温度的智能纺织烘箱,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烘箱,所述主体左侧内壁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烘箱至烘箱内部连接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烘箱内部与第一转轴接触安装有第一滚筒,所述第一转轴左侧远离烘箱设置有主动轮,所述烘箱内部远离第一轴承座安装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左侧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烘箱内部与第二转轴接触安装有第二滚筒,所述第二转轴远离第二轴承座的一端伸出烘箱连接有从动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动轮通过传动皮带与从动轮连接,所述烘箱底部设置有吸水海绵,所述主体底端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底部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烘箱背面内壁设置有环形加热器,所述主体左侧上端设置有微电脑控制器,所述主体背面内壁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表面设置有变电阻,所述电路板右侧设置有温度探测器,所述温度探测器右侧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烘箱内壁设置有防潮层。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体与驱动电机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所述驱动电机与第一转轴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烘箱与第一轴承座之间通过卡槽固定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滚筒之间通过滑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与主动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烘箱与第二轴承座之间通过卡槽固定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轴右端与第二轴承座之间通过卡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左端与从动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二滚筒之间通过滑槽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烘箱与吸水海绵之间通过固定片固定安装,所述烘箱与环形加热器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安装,所述主体与电路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所述环形加热器与电路板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与变电阻之间通过焊锡电性连接,所述微电脑控制器与电路板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烘箱与防潮层之间通过卡槽固定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路板与温度探测器之间通过焊锡电性连接,所述温度探测器与温度传感器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悦达家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65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