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0577.8 | 申请日: | 2020-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0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林;张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新奇乐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9/08 | 分类号: | B62B9/08;B62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向后 自动 切换 轮子 定向 刹车 锁定 状态 婴儿 推车 | ||
1.一种换向后自动切换轮子定向、刹车锁定状态的婴儿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车架组件(1),所述车架组件(1)的上部铰接有可前后换向的推杆组件(2),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个车架接头(3)的底部分别设置一个万向转动的轮叉(4),每个所述轮叉(4)上分别设置有轮子(5);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定向复位压簧(7)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定向销(8),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所述定向销(8)均分别通过左右两根的定向牵行丝(9)与一个对应的牵行轮(10)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牵行轮(10)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左右两根所述定向牵行丝(9)同时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该所述定向牵行丝(9)牵引下缩入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当所述定向牵行丝(9)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定向销(8)在对应的所述定向复位压簧(7)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面;
每个所述车架接头(3)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设置有一个可垂直伸缩的刹车传动件(12),位于前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左右两个刹车传动件(12)之间均通过若干导轮(13)连接有一根对应的刹把牵行丝(14),前后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与一个对应的刹把(15)传动连接,两个所述刹把(15)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复位扭簧(16)可转动且可复位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根所述刹把牵行丝(14)分别从各自对应的所述刹把(15)下部的过孔中穿行而过;当所述刹把(15)受力时,所述刹把(15)带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扭紧并向下转动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当所述刹把(15)不受力时,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所述刹把(15)通过自身的上抬或下压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牵引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该所述刹把牵行丝(14)牵引下同时伸出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的下侧面,当所述刹把牵行丝(14)做释放动作时,与之连接的左右两个所述刹车传动件(12)在对应的所述刹车传动件复位压簧(11)弹力作用下同时缩入各自对应的所述车架接头(3)内部;
位于前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以及位于后方的所述牵行轮(10)和所述刹把(15)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刹把定位件(17),两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分别与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刹把定位件(17)的内部分别通过对应的刹把定位压簧(18)设置有一个可水平伸缩的刹把定位销(19),前后两个所述刹把定位销(19)分别通过一根对应的刹把定位牵行丝(20)与同方向的所述牵行轮(10)传动连接,所述牵行轮(10)通过自身的正反向转动控制同方向的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或释放动作,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牵引动作时,与之相连的刹把定位销(19)在该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牵引下缩入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内部,当所述刹把定位牵行丝(20)做释放动作时,与之相连的所述刹把定位销(19)在对应的所述刹把定位压簧(18)弹力作用下伸出对应的刹把定位件(17)的外侧面;同时,所述刹把(15)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定位块(21),所述刹把定位块(21)上设置有一个水平贯穿所述刹把定位块(21)左右表面的刹把定位孔(22),当所述刹把(15)受力下压时,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内侧孔口向下转动至与所述刹把定位销(19)的伸出部对齐,以便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
前后两个所述刹把(15)的下方分别贴设有一个对应的刹把复位件(23),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车架组件(1)前后两端的连接横杆(6)上,两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分别通过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随对应的所述刹把(15)同步转动,且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顶部均有一个凸出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向上伸出对应的所述刹把(15)的上表面;每个所述刹把复位件(23)与对应的所述刹把(15)之间均连接有一根刹把复位件压簧(24),同时,每个所述刹把(15)的刹把定位孔(22)中均设置一根可水平移动的刹把复位销(26),在所述刹把定位销(19)伸入所述刹把定位孔(22)内侧孔口的情况下,所述刹把定位销(19)与所述刹把复位销(26)的一端接触并将其另一端推出所述刹把定位孔(22)的外侧孔口;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初始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所述刹把复位件压簧(24)弹力作用下向下打开,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的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不施力于所述刹把复位销(26);当所述刹把复位件(23)在此时相对于所述刹把(15)呈夹紧状态时,所述刹把复位件(23)压紧所述刹把复位件弹簧(24)并向上抬起,且所述刹把复位件(23)带动刹把复位件接触部(25)将所述刹把复位销(26)顶回所述刹把定位孔(22)中,所述刹把复位销(26)随之将刹把定位销(19)顶回所述刹把定位件(17)中,所述刹把(15)在所述刹把复位扭簧(16)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且不压迫所述刹把牵行丝(14);
每个轮叉(4)顶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一个用于与所述定向销(8)接插配合的定向销卡槽(27),当所述定向销(8)伸出其所属的所述车架接头(3)下部的外侧表面时,所述定向销(8)插入对应的所述定向销卡槽(27)中;每个轮子(5)的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轮子(5)同轴的刹车盘(28),所述刹车盘(28)呈齿轮状圆盘,齿轮状圆盘上的凹槽构成刹车件卡槽;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内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件滑槽(56),所述刹车件滑槽(56)内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29);每个所述轮叉(4)内侧支架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一道刹车复位件滑槽(30),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中设置有一块可上下滑动的刹车复位件(31),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与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两根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底部设置有一道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下部侧面设置有一道腰型孔(34),所述腰型孔(34)中设置有一根可上下滑动的刹车件滑动销(35),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位于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通过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与所述刹车件(29)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刹车件(29)的顶部与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的顶部之间设置有一根刹车件压簧(36);当处于刹车解除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高位置且不与所述刹车盘(28)接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和所述刹车件压簧(36)均处于松弛状态,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顶部在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弹力作用下向上伸出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顶部槽口,以便与所述刹车传动件(12)接触配合,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当处于待刹车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刹车盘(28)上的凸块抵触,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挤压刹车件压簧(36)在所述刹车复位件(31)的压力之下处于压紧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在所述腰型孔(34)的最顶端;当处于刹车工作状态时,所述刹车件(29)的底部运动至最低位置且嵌入所述刹车盘(28)的刹车件卡槽内,此时所述刹车复位件(31)在所述刹车传动件(12)的压力之下运动至所述刹车复位件滑槽(30)的下端,所述刹车复位件复位压簧(32)处于压紧状态,同时所述刹车件(29)在所述刹车件压簧(36)弹力作用在所述刹车件压簧安装槽(33)中呈向下弹开状态,且所述刹车件滑动销(35)位于所述腰型孔(34)的最底端;
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右侧铰接处设置有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分别对应控制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所述牵行轮(10)的转动,且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和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换向交替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
所述第一牵行轮传动机构(37a)包括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第一传动滑块(40a)、第一偏心件(41a)和第一牵引索(42a),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的内部;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后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索(42a)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以便于所述第一偏心件(41a)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通过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压入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内,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一偏心件(41a)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一传动滑块弹簧(39a)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一传动滑块(40a)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外壳(38a)外,所述第一牵引索(42a)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所述第二牵行轮传动机构(37b)包括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第二传动滑块(40b)、第二偏心件(41b)和第二牵引索(42b),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设置在所述推杆组件(2)与所述车架组件(1)的左侧铰接,且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相对于所述车架组件(1)位置固定,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的内部;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后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索(42b)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车架组件(1)的管道内部与其中一个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连接;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外伸出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以便于所述第二偏心件(41b)接触配合,当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压紧状态时,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一端向内缩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通过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的伸缩控制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做牵引或释放动作,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则通过其自身的牵引或释放控制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的正反向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设置在左侧的所述推杆组件(2)的底端,并且随所述推杆组件(2)一同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前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凸出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并将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压入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内,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压紧状态,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牵引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正向转动,当所述推杆组件(2)换向至后方时,随着所述推杆组件(2)的转动,所述第二偏心件(41b)上的圆滑部与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接触,所述第二传动滑块弹簧(39b)处于松弛状态,所述第二传动滑块(40b)的伸出端被推至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外壳(38b)外,所述第二牵引索(42b)处于释放状态进而带动对应的所述牵行轮(10)反向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新奇乐婴儿用品有限公司,未经太仓新奇乐婴儿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057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