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膜截留及微波加热的空气消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4456.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8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嘉栋;李芷伊;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8/20 | 分类号: | F24F8/20;F24F8/108;F24F8/167;F24F8/80;F24F11/52;F24F11/64;F24F11/89;F24F13/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截留 微波 加热 空气 消毒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膜截留及微波加热的空气消毒装置,包括保温箱,保温箱采用中空箱体结构,保温箱的侧壁下端设置有进气口,顶板均匀设置有若干出气口;若干陶瓷膜管均设置在保温箱中,陶瓷膜管的上端与保温箱的顶板连接,下端与保温箱的底板连接;陶瓷膜管为上端开口的膜管,陶瓷膜管的开口端与出气口连通;微波发生器设置在保温箱的侧壁上;本发明通过在保温箱中设置陶瓷膜管,利用陶瓷膜管将保温箱的进气口与出气口隔离,确保保温箱中的进气能够全部通过陶瓷膜管上的膜孔后到达出气口,利用陶瓷膜管,实现对污染物及病菌的截留;通过设置微波发生器,将膜截留与微波加热结合,实现高效杀灭微生物,高效分解挥发性有机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消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膜截留及微波加热的空气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能够吸附在尘埃粒子上,以生物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生物气溶胶包括致病性生物气溶胶和非致病性生物气溶胶,其中,致病性气溶胶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威胁人类健康;此外,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酮、醇、酯及醚等,当其在室内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造成人体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疾病。因此,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人体健康,须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空气进行净化。
目前,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加热及辐射等手段,破坏微生物结构,最终导致微生物的死亡;一般检测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病毒H1N1及病毒EV71等微生物的去除率;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吸附、燃烧或催化等手段将其回收或降解;现有的空气消毒机是通过过滤、吸附、消毒及灭菌等原理对空气进行净化的机器。
现有广泛应用的净化技术包括滤网过滤、活性炭吸附、静电除尘、紫外线技术、负离子净化或臭氧净化等;其中,过滤网能将空气中的部分颗粒物吸到尘网表面,但不能将0.3μm以下的微小颗粒清除,而一般细菌病毒都小于0.3μm,因此过滤网对病毒是无效的,难以直接消灭污染物;活性炭主要是吸附异味及有害化学物质,难以直接消灭细菌及病毒;静电除尘利用电极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等污染物,但其对气味、微生物净化效果较弱,风速高时无法净化;紫外线技术主要针对物体表面及工具杀菌,对有害气体处理效果差,不可直接接触人体;负离子净化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离子,主要是使空气清新,但其使用寿命短,对污染物净化效果较弱;臭氧净化对杀菌、除异味有明显的功效,但高浓度臭氧必须在无人环境下使用,且高浓度臭氧对办公设备及建筑物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室内空气中致病菌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存在威胁着人体健康,而在现有技术中往往难以将致病菌与挥发性有机物同时高效去除,或是无法实现人机共存;因此,若能将快速杀菌和高效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相结合,同时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实现人机共存,则在同样的室内环境条件下,必然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高效净化,提升空气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膜截留及微波加热的空气消毒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空气净化过程无法将致病菌和挥发性有机物同时高效去除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膜截留及微波加热的空气消毒装置,包括保温箱、若干陶瓷膜管及微波发生器;保温箱采用中空箱体结构,保温箱的侧壁下端设置有进气口,保温箱的顶板均匀设置有若干出气口;若干陶瓷膜管均设置在保温箱中,陶瓷膜管的上端与保温箱的顶板连接,下端与保温箱的底板连接;陶瓷膜管为上端开口的中空膜管结构,陶瓷膜管的开口端与出气口连通;微波发生器设置在保温箱的侧壁上,用于向保温箱内部发射微波。
进一步的,陶瓷膜管包括支撑体及分离膜;支撑体采用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分离膜敷设在支撑体的表面,分离膜上负载有热催化剂;支撑体和分离膜上分别均匀设置有若干空气通道。
进一步的,支撑体上空气通道的孔径为2-18μm,孔隙率为35%-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44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