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4508.4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4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顺市西秀区岩腊红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3/04;A01G7/06;A01C21/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黄明 |
地址: | 561014 贵州省安顺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树 茶园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茶园规划;(2)茶园整理;(3)肥水管理;(4)接种;(5)病虫害防治;(6)采摘。本发明对古茶园的改动较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茶树的形态,移栽方法能有效提高茶树的成活率,人工干预较少,加入的化肥、农药较少,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古茶树茶叶的营养,从而保证其经济效益,种植出的茶叶叶片油亮、鲜嫩多汁,茶叶内质营养成分充足,内含物有效成分高,干茶品质优异,口感浓郁、回味甘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树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古茶树是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古茶树按环境分类,可分为原始古茶林、野化古茶园、原生态古茶园、生态古茶园。古茶园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如果古茶园的管理不善,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古茶园的损害也非常严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
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园规划:在古茶园种植行内开挖排水沟和设置道路,在茶园与荒坡之间设置隔离沟;
(2)茶园整理:将茶树密集的地方移栽到缺苗的地方;
(3)肥水管理:见干浇水,春季采茶结束后,开沟施肥,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夏秋季采茶结束后,开沟施肥,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kg;
(4)接种:夏秋季茶叶采摘后,第二次施肥时,在沟内施入有益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物,并覆土,然后覆盖稻草并浇水;
(5)病虫害防治:在11月至翌年3月期间,人工及时摘除茶毛虫虫卵和虫群,成虫羽化期,在茶园内设置黄板和杀虫灯;
(6)采摘:一年采摘两次,分别为春茶和夏秋茶,采摘时每棵茶树上留90%-95%的芽不采摘。
为保证移栽的成活率,移栽前对树体进行修剪,离地面55-65cm,留4-5枝主干,剪断后立即用草木灰涂抹伤口,然后用塑料膜包扎好。
为提高移栽茶树的成活率,所述移栽时,一边起苗,一边栽种,尽量带土和不损伤根系以提高成活率,采用穴栽的方式,挖穴时避开周围茶树的树根,然后在穴内施底肥,然后覆土2-5cm,再将挖出的茶树种下,保持根系原来的姿态,边覆土边踩紧,使茶苗周围形成小沟形。
进一步的,所述穴的深度高出挖出的茶树的树根8-15cm。
为改善古茶园的环境,所述接种是在专用肥中拌入微生物菌种和蚯蚓种,微生物菌种为固氮菌、氨化细菌、解磷细菌、解钾细菌、纤维分解细菌、链霉菌、诺卡氏菌和芽孢杆菌的混合菌种,亩用微生物菌种25-35g,蚯蚓种100-150g。
本发明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对古茶园的改动较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茶树的形态,移栽方法能有效提高茶树的成活率;2.本发明人工干预较少,加入的化肥、农药较少,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古茶树茶叶的营养,从而保证其经济效益;3.本发明种植出的茶叶叶片油亮、鲜嫩多汁,茶叶内质营养成分充足,内含物有效成分高,干茶品质优异,口感浓郁、回味甘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古茶树的茶园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园规划:在古茶园种植行内开挖排水沟和设置道路,在茶园与荒坡之间设置隔离沟;
(2)茶园整理:将茶树密集的地方移栽到缺苗的地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顺市西秀区岩腊红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经安顺市西秀区岩腊红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45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