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5871.8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6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石平;王静平;李俊萍;葛仁余;孙俞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53/20 | 分类号: | B29C53/20;B29C53/8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芜湖众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8 | 代理人: | 端木传斌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性 变形 矫正 工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包括矩形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支撑部,支撑部顶部设有工作平台,底板与支撑部之间固定连接,支撑部与工作平台之间固定连接,其中,底板上等间距设有三个传动部,传动部底部与底板之间固定连接,工作平台上等间距设有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与工作平台之间均为固定连接;采用本发明方案,本发明设有三个工作部可以应对不同直径的的管件进行加工,加工效率高;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通过按压控制板上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可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从来进行管件的变形矫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
背景技术
在外力作用下,虽然产生较显著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塑性材料可以在常温、静载荷下具有塑性的材料,可进行模锻、冲压、挤压等加工或成型,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抗振动能力,例如低碳钢、铜,铝、塑料,橡胶等;现如今一些利用塑性材料制成的管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形而不利于继续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以将变形的塑性管件矫正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包括矩形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支撑部,支撑部顶部设有工作平台,底板与支撑部之间固定连接,支撑部与工作平台之间固定连接,其中,底板上等间距设有三个传动部,传动部底部与底板之间固定连接,工作平台上等间距设有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与工作平台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工作平台上位于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的侧部均设有一个控制部。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第三支撑柱和第四支撑柱分别位于所述矩形底板的四角且与矩形底板之间固定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传动部包括电机、联轴器和主传动轴,其中,电机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主传动轴之间固定连接,三个传动部中对应主传动轴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均为固定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第一工作部包括第一矩形框架、第一从动轴、第一半圆推片和第一半圆凹槽,其中,第一矩形框架侧部中心设有一个矩形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半圆凹槽且第一半圆凹槽与通孔侧壁之间焊接,第一半圆推片位于通孔的另一侧且与通孔之间活动连接,第一从动轴一端与第一半圆推片之间焊接,第一从动轴另一端与对应传动部的所述主传动轴之间活动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第二工作部包括第二矩形框架、第二从动轴、第二半圆推片和第二半圆凹槽,其中,第二矩形框架侧部中心设有一个矩形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半圆凹槽且第二半圆凹槽与通孔侧壁之间焊接,第二半圆推片位于通孔的另一侧且与通孔之间活动连接,第二从动轴一端与第二半圆推片之间焊接,第二从动轴另一端与对应传动部的所述主传动轴之间活动连接。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第三工作部包括第三矩形框架、第三从动轴、第三半圆推片和第三半圆凹槽,其中,第三矩形框架侧部中心设有一个矩形通孔,通孔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半圆凹槽且第三半圆凹槽与通孔侧壁之间焊接,第三半圆推片位于通孔的另一侧且与通孔之间活动连接,第三从动轴一端与第三半圆推片之间焊接,第三从动轴另一端与对应传动部的所述主传动轴之间活动连接;(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三者的矩形框架和从动轴尺寸上一样大,半圆推片和半圆凹槽的直径各不相同,用于适用不同直径的塑性管件进行矫正处理)。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塑性管件的变形矫正工装,所述控制部包括控制板、正转按钮和反转按钮,控制板与所述工作平台之间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58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