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取像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76585.3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2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纬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06;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先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8 | 代理人: | 邵劲草;张觐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镜头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包含七片透镜。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且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光学取像镜头能同时满足小型化、广视角以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7年11月24日;申请号为:201711188735.1;发明名称为:光学取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取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小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微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随着相机模块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将相机模块装置于各种智能电子产品、车用装置、辨识系统、娱乐装置、运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此外,为了具备更广泛的使用体验,搭载一颗、两颗、甚至三颗镜头以上的智能装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因此,为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遂发展出不同特性的透镜系统。
然而,近年来电子产品诉求轻薄化,传统的取像镜头难以同时满足高规格与微型化的需求,特别是大光圈或具有较广视角的微型镜头等。在现有技术中,微型镜头常使用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搭配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以达成小型化的特色。但常因第一透镜正屈折力较强的配置,导致较大视角的光线不容易进入镜头,而无法达成广视角的配置。
现有的广视角镜头较常搭配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来辅助大视角的光线进入镜头。然而,第一透镜负屈折力的配置会导致镜头总长变长,而无法满足小型化的需求。另外,强制压缩具有大视角配置的镜头总长或放大所配置的光圈可能会使成像品质下降,特别是周边影像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其中,光学取像镜头包含七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光学取像镜头能同时满足小型化、广视角以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包含七片透镜。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且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取像镜头的七片透镜中阿贝数小于20的透镜数量为V20,入射角相对光轴为55度的主光线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交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_55,光学取像镜头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72,其满足下列条件:
2≤V20;
0.30|Yc_55|/ImgH0.95;以及
|Y11/Y72|1.20。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包含七片透镜。七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且第七透镜物侧表面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取像镜头的七片透镜中阿贝数小于20的透镜数量为V20,入射角相对光轴为55度的主光线于第七透镜像侧表面的交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c_55,光学取像镜头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2≤V20;以及
0.30|Yc_55|/ImgH0.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65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