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丙肝病毒检测的DNA聚合酶混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77482.9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蒋析文;刘霭珊;赵继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12 | 分类号: | C12N9/12;C12Q1/686;C12Q1/70;C12R1/93 |
代理公司: | 上海助之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8 | 代理人: | 陈详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丙肝 病毒 检测 dna 聚合 混合物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丙肝病毒检测的DNA聚合酶混合物,具体地本发明通过将野生型DNA聚合酶和突变型DNA聚合酶突变体6混合,获得了更高的PCR扩增效率,表现出了显著的协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丙肝病毒检测的DNA聚合酶混合物。
背景技术
Taq酶是一种来源于耐热性细菌Thermus aquaticus的耐热性DNA聚合酶,分子量94KDa,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其最适反应温度为75-80℃,在95℃下的活性半衰期为40分钟,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由于其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因此广泛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核酸扩增、检测等反应的首选用酶。商品化Taq酶使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克隆及表达。
现代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对PCR反应的灵敏度、精确度、耐用性要求越来越高,野生型Taq酶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为使其更加适应特定技术的使用,对Taq酶序列的突变改造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如:
添加DNA结合结构域使其具有更强的延伸活性(Wang Y(2004).A novel strategyto engineer DNA polymerases for enhanced processivity and improvedperformance in vitro.Nucleic Acids Res 32,1197–1207));
通过定点突变、删除结构域使其具有更高的保真性(Suzuki M,Yoshida S,AdmanET,Blank A,Loeb LA(2000)Thermus Aquaticus DNA polymerase I mutants withaltered fidelity.Interacting mutations in the O-Helix.J Biol Chem 275:32728–32735)、更高的DNA聚合活性(Mutant Taq DNA polymerases with improved elongationability as a useful reagent for genetic engineering.Front Microbiol 5:461.doi:10.3389/fmicb.2014.00461)、耐受高浓度抑制剂(Zhang Z,Kermekchiev MB,Barnes WM(2010)Direct DNA amplification from crude clinical samples using aPCR enhancer cocktail and novel mutants of Taq.J Mol Diagn 12:152–161)、降低5’-3’核酸外切酶活性(Vainshtein I,Atrazhev A,Eom SH,Elliott JF,Wishart DS,Malcolm BA(1996)Peptide rescue of an N-Terminal truncation of the Stoffelfragment of Taq DNA polymerase.Protein Sci 5:51785–51792)。
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扩增效率更高的DNA聚合酶,以满足现代分子生物检测技术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丙肝病毒检测的DNA聚合酶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DNA聚合酶混合物,所述DNA聚合酶混合物包括野生型DNA聚合酶和突变型DNA聚合酶;其中,所述野生型DNA聚合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2所示;
所述突变型DNA聚合酶为突变体6:在SEQ ID NO.:2所示的野生型DNA聚合酶基础上进行突变,并且所述突变体6具有如下突变位点:H785G。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突变体6的突变位点为:H78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774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